戏剧称呼语的态度研究:以《荷兰人》角色身份构建为例

0 下载量 5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5 收藏 214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戏剧话语中称呼语的重要态度意义,尤其是在阿米里·巴拉卡的作品《荷兰人》中的具体体现。近十年来,虽然称呼语的社会、文化和语用意义已得到广泛研究,但对其态度意义的系统性考察相对较少。作者在语言评价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分析了称呼语在戏剧对话中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戏剧话语中的称呼语具有显著特点。它们不仅反映了角色间的权力、距离、认同、地位和亲疏关系,而且本身具备构建和强化这些社会关系的能力。戏剧对话中的称呼频繁出现,几乎每次对话都会使用,这源于戏剧对话的特性。同时,称呼语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剧作家会巧妙地运用它们来塑造角色形象和展现复杂的人物关系。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关系的变化往往通过称呼语的调整得以体现。 在《荷兰人》这部作品中,作者细致地剖析了人物之间称呼语的态度意义。剧中的称呼语不仅仅是表面的称呼,而是包含了深深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判断。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发现称呼语的态度意义对于构建戏剧人物的动态身份至关重要。这种动态性体现在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称呼变化,既揭示了他们的性格特质,也展现了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情感波动。 因此,称呼语在戏剧中不仅承载了角色的个体身份,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和社交策略。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通过微妙的变化传达着角色的立场、意图和人际关系的演变。理解称呼语的态度意义,对于解读戏剧作品的深层含义和理解人物的心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荷兰人》为例,揭示了戏剧话语中称呼语在态度意义方面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强调了这一语言现象在戏剧文本中的核心作用,并为深入研究文学话语中的社会和心理维度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