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耦处理:职责链模式的应用与设计
需积分: 0 12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5
收藏 373KB PDF 举报
在《设计模式》王晓蒙V0.1讲义的第4章中,主要讨论了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这一模式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解决当提交请求的对象不确定哪个对象最适合处理该请求时的系统设计问题。传统的做法是为每个可能的请求制定一个特定的处理对象,但这会导致发送者(调用者)和接收者(处理器)之间强烈的耦合性。
在责任链模式中,我们通过创建一系列处理器类,每个处理器类都有自己的处理逻辑,并且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链。这些处理器可以动态添加或删除,从而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类定义:
```java
public class HandlerA {
public void handle() {
System.out.println("ATask");
}
}
public class HandlerB {
public void handle() {
System.out.println("BTask");
}
}
public class HandlerC {
public void handle() {
System.out.println("CTask");
}
}
```
在`Test`类中的`main`方法中,通过一个字符串变量`taskType`决定传递给哪个处理器,通过`switch`语句实现了请求的路由。这种设计方式使得每个处理器都有可能接收到请求,而不是硬编码了接收者的角色,从而降低了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度。
模式名称明确指出,这是一种“职责链”模式,意味着处理器的职责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链上的顺序动态确定。这种方式有利于代码的扩展和维护,因为新的处理器可以很容易地添加到链中,而无需修改现有代码。
设计结构上,主要涉及两个关键元素:
1. Handler 类:这是通用的处理器接口,包含了处理请求的方法,如`handle()`。每个具体的处理器类都实现这个接口,比如`HandlerA`、`HandlerB`和`HandlerC`。
2. 类图:在类图中,各个处理器类(HandlerA、HandlerB、HandlerC)作为节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责任链。请求在链中从头到尾传递,直到遇到能处理请求的处理器。
总结来说,职责链模式通过解耦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和易于扩展。它适用于那些请求的处理过程需要在多个对象之间传递或者处理逻辑不确定的情况下。在实际开发中,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2013-11-19 上传
2014-12-05 上传
2021-10-02 上传
2019-04-26 上传
2020-08-19 上传
2007-11-13 上传
2020-10-16 上传
2016-07-25 上传
2018-12-13 上传
琉璃纱
- 粉丝: 21
- 资源: 298
最新资源
- 平尾装配工作平台运输支撑系统设计与应用
- MAX-MIN Ant System:用MATLAB解决旅行商问题
- Flutter状态管理新秀:sealed_flutter_bloc包整合seal_unions
- Pong²开源游戏:双人对战图形化的经典竞技体验
- jQuery spriteAnimator插件:创建精灵动画的利器
- 广播媒体对象传输方法与设备的技术分析
- MATLAB HDF5数据提取工具:深层结构化数据处理
- 适用于arm64的Valgrind交叉编译包发布
- 基于canvas和Java后端的小程序“飞翔的小鸟”完整示例
- 全面升级STM32F7 Discovery LCD BSP驱动程序
- React Router v4 入门教程与示例代码解析
- 下载OpenCV各版本安装包,全面覆盖2.4至4.5
- 手写笔画分割技术的新突破:智能分割方法与装置
- 基于Koplowitz & Bruckstein算法的MATLAB周长估计方法
- Modbus4j-3.0.3版本免费下载指南
- PoqetPresenter:Sharp Zaurus上的开源OpenOffice演示查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