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体系结构详解:嵌入式微处理器的编程模型

需积分: 10 3 下载量 3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11-26 收藏 2.17MB PDF 举报
ARM体系结构是现代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核心,它由中国科技大学的李曦教授撰写,旨在为读者提供深入理解这一重要架构的基础。本文档首先概述了ARM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在嵌入式微处理器领域的应用背景,以及其历史发展。ARM体系结构以其低功耗、高性能和高度灵活性而闻名,特别关注其片上总线AMBA,这是一种标准化的总线接口,用于连接各种内部组件。 在编程模型方面,文章详细讨论了ARM微处理器的工作状态,包括不同操作模式(如用户模式、系统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寄存器组织和异常处理机制。ARM支持虚拟内存管理,使得程序员可以在更大的地址空间中进行编程,同时保持良好的性能。 与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相比,ARM更倾向于使用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设计,尽管冯·诺依曼架构以其单一总线结构和数据和指令在同一存储器中的布局而著称。RISC强调简洁的指令集,固定的指令格式,以及较少的寻址方式,从而优化硬件执行效率。相比之下,CISC(如8051)通过增加复杂的指令来处理更多功能,但这也导致了较高的指令周期数(CPI),降低了运行速度。 举例来说,8051作为CISC架构的代表,虽然提供了更多的功能,但在处理简单的任务时,ARM的RISC设计可能更为高效。然而,CISC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支持高级语言的编译优化和复杂算法的实现。 这篇文档深入剖析了ARM体系结构的特点和编程模型,对于理解嵌入式系统开发、微处理器设计以及不同架构间的权衡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开发者能够选择合适的架构策略,以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和性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