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详解:修订要点与分类解读

需积分: 12 0 下载量 8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4 收藏 2.68MB PPT 举报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流程)是中国内部审计领域的重要指引,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规定,自2003年起,协会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准则,包括《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多个具体准则和实务指南。2013年进行了全面修订,这一系列准则按照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进行分类,以1101-2307的编号系统进行标识,清晰明了。 修订后的准则分为三个类别:作业类(如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编号2101-2109)、业务类(如绩效审计准则,编号2201-2204)和管理类(如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编号2301-2307)。其中,审计计划(具体准则2101号)和审计通知书是审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前者是审计任务或项目的预先安排,需经过机构负责人审批,而后者则是告知被审计单位审计即将开始的通知。审计计划不仅要依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还需遵循一般原则,如确定审计层次、编制与批准流程,以及定期由机构负责人检查执行情况。 审计计划的制定包括年度审计计划,由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针对全年审计任务进行规划;项目审计方案则由项目负责人制定,需得到董事会或高管层的批准。这样的分类和流程设计旨在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有效性,提升审计质量,同时体现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专业标准。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作为基础,规定了审计工作的总体方向和原则,包括审计的宗旨、权利和职责、独立性和客观性、专业能力和职业谨慎,以及质量评价与改进程序。工作标准则进一步明确了审计活动的管理、工作性质、业务计划等具体内容,以及结果通报、监督进展和管理层风险接受等执行层面的要求。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适用于所有内部审计服务,而实施标准则针对特定行业、区域或服务提供具体的业务指导。 通过这些准则,中国的内部审计实践得以与国际标准接轨,增强了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提升组织的内部治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此外,修订过程中引入的IPPF框架,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了更明确的行为指南和最佳实践参考,对于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