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PLD的嵌入式系统中I2C总线设计与实现

2 下载量 16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83KB PDF 举报
"嵌入式系统/ARM技术中的基于CPLD的系统中I2C总线的设计" 在嵌入式系统和ARM技术中,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总线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通信协议,由PHILIPS公司(现为NXP半导体)开发,用于在电子设备之间进行低速、低功耗的串行通信。I2C总线通过两根线——串行数据线(SDA)和串行时钟线(SCL)——就能实现双向数据传输,极大地简化了硬件设计。 I2C总线协议定义了主设备和从设备的角色,主设备发起通信并控制时钟,而从设备响应主设备的请求。通信速率通常在100kbps(标准模式)到3.4Mbps(高速模式)之间,具体取决于应用需求和设备兼容性。I2C总线协议有多种数据传输格式,包括7位或10位地址编码,以及多种数据传输长度选项。 对于不带内置I2C接口的微控制器(MCU),可以通过模拟I2C总线使用两个GPIO引脚来实现。然而,在基于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的系统中,直接实现I2C接口可能会更复杂。CPLD是一种可编程的逻辑组件,能够根据设计需求配置成各种逻辑功能,但其内部结构并不像微控制器那样预置了特定的通信接口。 为了在CPLD系统中实现I2C通信,一种方法是引入额外的单片机,或者使用专门的I2C扩展器,如PCA9564。然而,这将增加系统成本,增加设计复杂性。另一种解决方案是开发自定义的I2C总线IP核,即在CPLD内部实现符合I2C协议的逻辑电路。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利用CPLD的灵活性,减少外部元件,降低系统成本,同时保持设计的简洁性。 在文中,作者探讨了基于I2C总线协议的CPLD系统设计技术,并通过一个实际的工程案例展示了如何设计I2C总线IP核。IP核(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是预先设计好的功能模块,可以直接集成到CPLD或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设计中。作者提供了部分源代码和仿真结果,以验证IP核的功能正确性和性能。 设计I2C总线IP核的关键在于理解和实现I2C协议的时序要求。这包括启动和停止条件的产生,数据的读写操作,以及应答和错误检测机制。通过精确控制SDA和SCL线上的电平变化,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在CPLD中,这些时序通常通过状态机来实现,状态机根据输入信号和内部计时器来控制I2C通信过程。 本文深入探讨了在嵌入式系统和ARM技术背景下,如何利用CPLD设计实现I2C总线通信,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与少量I2C外设通信,且对I2C功能需求简单的系统。这种自定义IP核的方法不仅降低了系统成本,还减少了对外部组件的依赖,增强了设计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