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区蒸散量增速与气候、植被因素分析

需积分: 13 0 下载量 13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1.4M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2010年长江源区蒸散量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者利用1100米分辨率的NOAA遥感数据,通过表面能量平衡系统(SEBS)模型,结合当地的气象站观测数据,对1991年至2001年间长江源头的蒸散量进行了精确计算。他们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各个像素点的蒸散量变化趋势,并对多年来的蒸散量动态进行了深入统计分析。 研究发现,长江源区的蒸散量以每年6.8毫米的速度增长,其中全球变暖导致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上升是驱动蒸散量增加的关键因素。在空间分布上,河流左岸的阳坡由于接受更多的太阳辐射,蒸散量呈现上升趋势,而右岸的阴坡由于光照不足,蒸散量则有所下降。此外,降水量和植被覆盖程度也显著影响蒸散量,研究区域的东南部由于降雨较多且植被茂盛,蒸腾作用活跃,蒸散量较大;相比之下,北部地区由于降水较少和植被稀疏,蒸散量较小。 作者还强调了植被指数(NDVI)在评估蒸散量变化中的作用,高植被指数往往对应着较强的蒸腾作用。这项研究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对长江水源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论文的关键词包括蒸散量、表面能量平衡系统、植被指数以及长江源区,其研究结果对于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参考价值。该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我们对地球系统过程的理解,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并适应这些变化,以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