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模式与保护模式:解析与对比

4星 · 超过85%的资源 需积分: 10 4 下载量 6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7 收藏 242KB PDF 举报
"本文介绍了实模式和保护模式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切换过程,重点讨论了两种模式下的地址转换方式。" 实模式与保护模式是x86架构CPU的两种主要运行模式,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实模式,是早期8086处理器的默认工作模式,它沿用了16位的地址计算方式,通过16位的段寄存器(如CS、DS等)和16位的偏移量(如IP)来确定指令地址,使得最大可寻址空间为1MB,每个段最大64KB。尽管x86 CPU支持32位指令集,但在实模式下,仍只能使用16位的地址空间。此外,实模式下对内存的访问没有保护机制,所有程序都可以自由访问内存的任何位置,这在多任务或多用户环境下容易引发冲突。 保护模式是x86处理器为了支持多任务和内存保护而引入的一种运行模式。在保护模式下,CPU采用了32位的段基址和32位的偏移量,理论上可寻址空间扩展到4GB(在某些处理器上甚至可达64GB)。保护模式的一大特点是引入了分页机制,允许操作系统精细控制内存访问权限,从而确保了进程间的隔离和安全性。此外,保护模式下还提供了虚拟8086模式,允许在保护模式下模拟实模式环境,以便运行旧的16位程序。 地址转换在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中有着显著的不同。在实模式中,地址通过简单地将段寄存器的值左移4位并加上偏移量得到。而在保护模式下,地址的计算涉及到全局或局部描述符表(GDT或LDT),描述符表中的条目包含了段基址和访问权限信息。当访问内存时,CPU会根据段寄存器和偏移量查找对应的描述符,然后将段基址与偏移量相加,形成实际的物理地址。这种机制不仅提供了更大的寻址空间,还增加了内存访问的安全性。 在启动过程中,CPU从实模式开始,通过BIOS或固件的引导加载器逐步进入保护模式。这个过程通常涉及设置控制寄存器(如CR0),启用分页机制,加载初始的全局描述符表,并设置适当的段寄存器,以确保正确地进入保护模式。 实模式与保护模式的核心差异在于地址转换机制和内存管理策略。保护模式的出现,使得现代操作系统能够有效地支持多任务、内存保护以及安全的系统调用,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理解这两种模式的工作原理对于深入学习操作系统设计和x86体系结构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