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同步三维口型动画技术研究

需积分: 32 6 下载量 5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8 2 收藏 986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研究了汉语语音同步的三维口型动画技术,旨在提升语音可视化效果,特别是针对汉语发音特点的自然和连续性。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一个结合肌肉模型和协同发音模型的方法,用于创建与语音同步的口型动画。通过对汉语发音的口型视位特征进行分类,并利用数据映射生成相应的口型关键帧,该方法能够分析输入的文本信息,合成三维人脸口型动画。为了适应汉语发音习惯,研究还引入了基于微分几何的协同发音建模,通过分析相邻音素之间的视觉影响权重,生成更符合汉语发音习惯的口型动画。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生成的口型动画更加真实且与汉语发音习惯相符。" 这篇研究论文关注的是语音可视化领域的具体问题,即如何有效地为汉语语音生成逼真的三维口型动画。在描述中,作者首先指出了汉语发音的特殊性,这需要在口型动画设计中予以考虑。他们采用了肌肉模型,这是一种模拟人体发音器官运动的模型,它可以细致地再现发音时口腔内部的肌肉变化。同时,结合协同发音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发音过程中不同音素间的连贯性,这是汉语特有的,因为汉语发音往往涉及多个音素的连续变化。 在实现过程中,研究人员首先对汉语的声母和韵母进行分类,这些是构成汉语拼音的基本单元。然后,他们利用数据映射技术,将这些音素的发音特征转换为口型的关键帧,这些关键帧是动画的基础。接下来,通过分析文本信息,他们能够根据语音的节奏和强度动态合成口型动画,确保动画与语音同步。 为了更好地适应汉语的发音习惯,他们设计了一种基于微分几何的方法来描述协同发音。这种方法通过分析相邻音素间的视觉影响权重,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汉语发音时口腔形状的变化,从而生成更加自然的口型动画。 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相比传统方法,能够产生更逼真的口型动画,并且更加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这不仅提升了语音可视化的质量,也为未来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以及语音动画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论文的作者包括米辉辉、侯进、李克豹和甘凌云,他们的研究得到了多项科研项目的资助,分别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四川省动漫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