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我:学校教育的本土化策略研究

0 下载量 17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6 收藏 291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加强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自我的本土化研究"这一主题,由赵小军和汪凤炎两位作者共同撰写。文章起始于对道德自我概念的深入剖析,强调了道德自我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在西方心理学理论框架下,如詹姆斯的自我概念理论,他区分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展示了自我概念层次分明的特点。同时,文中提及了库利、米德等学者对于自我发展的进一步探讨,特别是Harter的研究,指出道德自我在不同年龄段儿童和成人的自我认知中占据重要位置。 文章着重讨论了西方自我理论的发展,如Shavelson等人提出的自我概念多维度层次理论模型,这是一种全面理解自我认知各个层面的框架。Shavelson等人的理论被应用于自我评价工具的构建,如自我描述问卷,这有助于量化和深入理解个体的道德自我观念。 然而,本文的核心观点在于将这种对道德自我研究的传统理论视角转向本土化,即针对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将西方的自我理论与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相结合,以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作者可能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本土化的研究,挖掘和培养符合中国文化特质的道德自我认同,使道德教育更接地气,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可能会结合案例分析、文献综述以及实证研究,来论证本土化道德自我教育策略的重要性,并提出实施建议。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观进行深入挖掘,文章可能会探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融入诸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而治等理念,形成独特的道德教育路径。 这篇首发论文旨在探索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自我研究的本土化策略,旨在寻找适应中国教育情境的方法,以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通过对比分析和理论整合,文章提供了有价值的洞见,对于深化对道德教育本质和实践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