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RD与SIC检测在多天线多中继网络分布式波束形成的应用

需积分: 10 1 下载量 1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443KB PDF 举报
"基于QRD和SIC检测的多人多出中继网络分布式波束形成方案 (2012年),黄自立、蒋铃鸽、何晨 -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本文主要探讨了多天线多中继两跳半双工无线网络中的分布式波束形成策略,这是现代无线通信网络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提升网络容量和性能方面。作者提出了两种基于放大转发(AF)协议的波束形成方案:RZF(Regularized Zero-Forcing)和IRZF-MF(Inverse Regularized Zero-Forcing with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首先,RZF方案利用正则化零强迫预编码技术,实现在中继节点上的接收和发射波束形成。RZF技术通过在零强迫预编码的基础上引入正则项,能够在消除多用户干扰的同时,降低因信道估计误差导致的噪声增强,从而改善系统性能。然而,RZF方案的计算复杂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处理大规模天线阵列时。 其次,IRZF-MF方案则采用不同的技术组合,即在接收端使用IRZF(逆正则化零强迫),在发射端使用MF(最小均方误差)技术。这种策略旨在平衡性能和计算复杂度之间的关系。IRZF有助于减少干扰,而MF则是一种简单且计算效率高的方法,适用于发射端。仿真结果表明,在瑞利衰落信道条件下,IRZF-MF方案和已有的MF-RZF方案性能相当;但在更为有利的莱斯信道环境下,RZF方案表现出最佳性能,尽管其计算复杂度较高。IRZF-MF方案相较于RZF和其他方案,能实现系统容量的增益,同时保持较低的计算复杂度,这对于资源受限的中继节点尤其重要。 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中,分布式波束形成是关键的技术之一,它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分集和多址干扰抑制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可靠性。文中提出的这两种方案,尤其是IRZF-MF,为实际部署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可根据具体网络环境和计算资源进行选择,以优化性能与成本之间的平衡。 这项工作对于理解如何在多中继网络中设计高效的分布式波束形成策略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在如何在有限计算资源下实现高性能和低复杂度的通信技术方面。对于无线通信工程和理论研究者而言,这些研究成果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