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映象与线性表基础

需积分: 23 2 下载量 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2.6MB PPT 举报
本篇课件主要讲解了线性表的基本概念和顺序映象方法在数据结构中的应用。顺序映象是一种简单的线性表实现方式,它将数据元素的位置与逻辑关系直接关联,即保持数据元素在物理存储空间中的连续性。在顺序映象中,每个数据元素(例如,学号、姓名和年龄)都有一个唯一的存储位置,且具有明确的前后顺序关系。 线性表具有以下特点: 1. 存在一个唯一的起始元素(第一个)和一个唯一的终止元素(最后一个)。 2. 除了首尾元素,其余每个元素都有且仅有一个前驱和一个后继。 3. 定义为有限序列,可以表示为 {a1, a2, ..., an}, 其中n是表的长度,n>=0。空表(n=0)也有其特殊的处理。 课件详细介绍了两种线性表的实现方式: - 链式映象:每个数据元素由一个指针链接到下一个元素,不依赖于物理存储位置,提供了更好的灵活性但可能不保证连续性。 - 顺序映象:元素按照逻辑顺序在内存中连续存储,查找和插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通常较低,但由于连续存储空间需求大,插入或删除中间元素时可能需要移动大量元素。 对于线性表的操作,包括但不限于: - 结构初始化:创建一个空的线性表。 - 结构销毁:释放线性表占用的资源。 - 引用型操作:如判断线性表是否为空(ListEmpty)和获取线性表的长度(ListLength)。 - 加工型操作:如查找元素的前驱(PriorElem)、后继(NextElem)、获取特定索引的元素(GetElem)、以及遍历整个线性表(ListTraverse)。 此外,还介绍了抽象数据类型(ADT)的定义,它定义了线性表的数据对象、数据关系以及基本操作,这些操作使得程序员能够对线性表进行高效和统一的操作,而无需关心底层的具体实现细节。 总结来说,本章节的核心内容围绕着顺序映象下线性表的定义、特性、实现方法和基本操作,这对于理解数据结构中的线性表概念以及如何在实际编程中有效地利用它们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