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深水港区水沙变化分析与年平均含沙量推算

需积分: 10 0 下载量 9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3 收藏 1.02MB PDF 举报
"洋山深水港区年平均含沙量的推算 (2012年)" 这篇论文详细探讨了洋山深水港区海域的含沙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在2005年至2008年间,由于长江入海泥沙减少,导致工作船站表层年平均含沙量下降了约17%。这个发现揭示了海洋环境与陆地河流输入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变化对港口运营和维护可能产生的影响。 论文指出,月平均含沙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较高、夏季较低。这种季节性的差异与长江入海泥沙的季节性扩散趋势一致,说明洋山深水港区的水体含沙状况受到长江径流的强烈控制。在冬季,长江携带的泥沙较多,随着水流扩散到更广阔的海域,导致洋山海域的含沙量增加;而在夏季,由于雨季和洪水期的结束,长江入海的泥沙量减少,港区的含沙量也随之降低。 通过对洋山海域表层含沙量和垂线平均含沙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这一发现对于预测和理解水体中的泥沙分布情况至关重要,为制定港口管理和疏浚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中进一步提到,西口门附件的年平均含沙量约为1.01 kg/m³,而西港区和蒋公柱前沿的年平均含沙量大约为1.35 kg/m³。在颗珠山汊道,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即“峡道效应”),年平均含沙量显著升高,介于1.31至1.75 kg/m³之间。 论文以洋山西港区为例,运用年平均含沙量计算方法估算年回淤量,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评估港口回淤速度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这为港口的长期规划、航道维护和疏浚作业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 这篇论文在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河口海岸学方面,对洋山深水港区的水沙运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年平均含沙量推算方法,并展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对于理解和应对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河流输入泥沙变化,以及对沿海工程的设计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