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分析:构建对象模型与关联原则

需积分: 9 4 下载量 3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3 收藏 1.33MB PPT 举报
在软件工程领域,面向对象分析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它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节着重于介绍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其中包括获取用户需求、定义和识别核心元素,以及构建模型来描述系统的结构、行为和功能。 首先,面向对象分析始于理解并记录用户需求,无论是用户自述的需求、系统分析师与用户的合作需求,还是项目文档中的需求。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确保对用户期望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后续设计符合实际场景。 在分析过程中,核心步骤包括: 1. 标识类和对象:这是区分对象模型的基础,通过理解和识别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及其特性,转化为软件中的类和对象,它们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定义类的结构和层次:类的组织结构体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继承、组装等关系,有助于维护代码的整洁和可扩展性。 3. 表示对象间的关系:这包括静态关系,如属性和方法,以及动态关系,如消息传递和事件驱动,这些都是理解系统交互的关键。 4. 为对象行为建模:通过事件(瞬时事件)来描述对象如何响应外部刺激,比如ATM读取现金兑换卡的动作,可以分解为多个关联,如柜员输入事务和事务修改账户。 5. 派生关联的处理:避免冗余,例如通过“分行保管账户”和“事务修改账户”代替“分行计算机维护账户”,提高模型的效率和清晰度。 6. 创建三个子模型:对象模型(静态结构)、动态模型(交互顺序)和功能模型(数据变换),分别反映了系统不同方面的特性。这些模型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的系统视图。 7. 分层次分析:将复杂问题分解成主题(子系统),有助于管理规模,使分析过程更易于管理。 8. 分析顺序与灵活性:虽然通常遵循特定顺序进行分析,但分析过程并非僵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系统细节。 教学上,面向对象分析的教学重点在于对象模型的创建方法和过程,这是理解系统本质和设计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从传统的结构化分析方法顺利过渡到面向对象的思维方式,理解类与对象的关系以及如何捕捉和表达系统的动态特性。 通过学习和实践面向对象分析,学生可以掌握如何有效地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易于管理的对象和交互,从而为软件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