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高寒草甸鼢鼠土丘植物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

1 下载量 15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5 收藏 306KB PDF 举报
"鼢鼠土丘植物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变化" 在亚高寒草甸环境下,鼢鼠土丘植物群落的恢复与演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和群落构建机制。这篇论文由肖美玲、杨莹博等人发表,主要研究了这一过程中的物种-多度分布规律。物种-多度分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物种数量的分布情况,是衡量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指标。 研究人员通过收集不同演替阶段的鼢鼠土丘植物群落数据,运用多种数学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包括几何级数模型、断棍模型、中性模型、正态分布模型、随机分配模型、幂分割模型和对数级数模型。结果表明,几何级数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大多数演替阶段的物种-多度分布,揭示了生态位理论在群落构建中的主导地位。而断棍模型、正态分布模型和随机分配模型只适用于演替早期,说明早期阶段可能更多地受到随机过程的影响。中性模型和其他模型的拟合度不佳,暗示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态位选择而非中性过程更影响物种组成。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呈现逐渐增加并趋于平稳的趋势,但在演替后期有轻微下降。这种变化趋势在物种-多度分布曲线和多样性指数上得到了一致的反映。然而,物种-多度分布曲线的斜率与均匀度指数对群落物种均匀性的指示并不完全一致,这提示我们单纯依赖均匀度指数可能无法全面理解群落的物种均匀性。 该研究强调了在群落演替中生态位过程的重要性,以及在分析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时,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和指标。通过对鼢鼠土丘植物群落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理解和预测类似生境的生态系统恢复与动态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