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非终结符与程序设计语言编译

需积分: 50 0 下载量 12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3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非终结符-编译原理课件(龙书为教材)" 这是一份关于编译原理的课件,主要围绕龙书(《编译器设计》)的理论展开,涵盖了编译器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以及关键步骤。课件由辛明影教授讲解,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构建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程序。 课件首先介绍了编译器的基本结构,包括编译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工作流程。编译器是一个将源代码(源程序)转换为目标代码(通常为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的程序。在这一过程中,编译器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如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词法分析阶段,编译器将源代码分解成一个个称为“ token”或“记号”的基本元素,如标识符(id)、算术运算符(+、*)和特殊符号((, ))。这些记号对应于输入符号,例如在提供的文法规则中,E、E'、T、T'、F是非终结符,代表抽象语法树的不同部分,而id、*、(、)、$、+则是终结符,表示实际的编程语言符号。 语法分析技术讲解了如何根据文法规则解析记号流,构建语法树。课件中提到了预测分析表,这是语法分析器的一个重要工具,用于决定如何进一步解析输入序列。例如,文法规则E→TE'描述了表达式E可以由另一个表达式T后跟E'组成,E'又可以是+TE'或者ε(空串),这样的递归规则允许构建复杂的表达式结构。 语义分析阶段涉及理解代码的逻辑含义,并生成相应的中间代码,这是一个与特定机器无关的表示,方便后续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中间代码通常包含控制流和数据流信息,便于代码优化。 代码优化是提高目标代码效率的关键步骤,通过删除冗余计算、重组代码等手段,使生成的目标代码运行更快。最后,代码生成器将中间代码转化为特定机器架构的目标代码。 此外,教学设计注重实践,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结合问题驱动和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动手编写编译器的各个组件,从而深入理解编译原理。 该课件适合具有形式语言与自动机、至少两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和数据结构基础知识的学生学习。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还能为未来在软件开发、语言设计和系统级编程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