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幸福感关联探究

1 下载量 12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240KB PDF 举报
"这篇研究论文探讨了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对其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南昌大学193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面对正向事件时倾向于内部、持久和普遍的归因,而在面对负向事件时则更可能做出外部、短暂和特殊的归因。研究显示,积极的归因方式与较高的幸福感指数正相关,而消极归因方式则与较低的幸福感相关。归因方式整体上显著预测了幸福指数,解释了幸福指数变异量的4%。这表明大学生的归因习惯对其幸福感有显著影响。文章还介绍了归因理论的发展,以及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幸福感等领域的重要性。" 这篇论文"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幸福感相关研究"深入研究了大学生如何解释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以及这些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幸福感。作者赵姗、苗元江和刘丽丽通过应用归因方式问卷(ASQ)和综合幸福感问卷(MHQ)对193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处理积极事件时,更可能将原因归结为自己,认为这是内在、持续且广泛的因素作用;相反,面对消极事件,他们倾向于将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认为是临时的、特定的情况造成的。 幸福感的评估显示,大学生的平均幸福指数在"有些幸福"和"幸福"之间,显示出相对较高的幸福感水平。研究进一步发现,具有积极归因倾向的大学生幸福感更强,而消极归因的大学生幸福感较弱。此外,归因方式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归因总分能显著预测个体的幸福指数,解释了幸福指数变异的4%。 归因理论始于F.Heider的工作,他强调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影响个体行为,而是个体对事件的解读起着关键作用。归因方式是个体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幸福感涉及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是个体良好存在的科学。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情绪、自我效能感、自尊和成就动机等都有显著影响。因此,理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于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提升大学生幸福感至关重要。这项研究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