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侏罗系坊子组碎屑锆石揭示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历史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3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1.18MB PDF 举报
鲁西地区侏罗系坊子组的物源及对其它地质特征的制约研究,是由杨德彬、许文良等人进行的一项开创性工作。该论文聚焦于中国东部的重要断裂带——郯庐断裂带,这个断裂带在华北克拉通东部的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对鲁西地区侏罗系坊子组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详细的LA-ICP-MS U-Pb定年和原位Hf同位素分析,研究者旨在探讨沉积物的时代、来源及其与断裂带构造属性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周村和蒙阴盆地的坊子组中包含了多个不同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如2494 Ma、1844 Ma等,这些年龄数据揭示了沉积过程的时间线。通过与Hf同位素组成的结合,研究者推断出周村和蒙阴盆地的坊子组沉积始于约159 Ma和175 Ma,且锆石的年代分布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的特点,比如前寒武纪的华北克拉通基底岩石、新元古代的岩石和三叠纪的岩浆锆石来源。 特别是,2.5-1.85 Ga的锆石主要来自华北克拉通的前寒武纪基底,新元古代的锆石可能源自苏鲁地体,而175-159 Ma间的锆石与同期的华北克拉通东部火成岩活动相匹配。这表明,苏鲁造山带的物源参与了鲁西侏罗系坊子组的沉积过程,从而对郯庐断裂带在中侏罗世之后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约束。 研究的关键词包括岩石学、碎屑锆石、坊子组、新元古代、郯庐断裂带以及鲁西地区,这表明作者们关注的是地质历史上的沉积过程、地壳活动以及断裂带的动态。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断裂带构造属性的理解,还对地壳演化史和区域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是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下完成的,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