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对南方鲇幼鱼糖代谢影响研究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1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4 收藏 235KB PDF 举报
"饥饿胁迫对南方鲇幼鱼糖代谢的影响 (2011年)" 这篇2011年的论文探讨了饥饿胁迫对南方鲇幼鱼糖代谢的影响。研究在20±℃的温度环境下进行,通过设立饥饿0周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分析了饥饿处理0、1、2、4和8周后的南方鲇幼鱼的肝指数、糖原含量、血糖浓度以及己糖激酶(HK)和葡萄糖激酶(GK)这两种关键糖代谢酶的活性。 研究发现,随着饥饿时间的增加,南方鲇幼鱼的肝指数和糖原含量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饥饿1周后,实验鱼的肝指数降至2.44±0.36,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分别下降到特定值,这些数值都开始显著低于对照组。肝指数与肝糖原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饥饿导致了肝脏中储存的糖原被大量消耗,可能是幼鱼为了维持生命活动而动用了体内储备的能量。 血糖浓度方面,直到饥饿4周时才开始显著低于初始水平,显示出其在饥饿初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能是因为机体在早期通过调节机制保持血糖稳定。然而,到了饥饿4周后,这种稳定性受到影响,血糖浓度降低,可能是因为糖原储备的减少使得维持血糖水平的能力减弱。 在酶活性上,己糖激酶和葡萄糖激酶的活性在饥饿4周后开始显著低于对照,这表明饥饿降低了这两种参与糖代谢的关键酶的活性。这些变化反映了饥饿状态下南方鲇幼鱼糖代谢的调整,可能是为了减少能量消耗,保存有限的糖原资源。 研究者推测,南方鲇幼鱼在面对饥饿胁迫时,首先依赖肝脏内储存的肝糖原来提供能量。肝糖原含量的降低直接影响到血糖的稳定,饥饿会降低糖代谢酶活性,但短暂的饥饿1周对这两种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研究对于理解鱼类如何应对饥饿压力、调整其代谢过程以及保护自身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探索鱼类的适应策略和生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