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识别的种系特异性:整体加工的作用

0 下载量 9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6 收藏 806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探讨了面孔整体加工的种系特异性,由金海洋、孙宇浩和王哲共同撰写,发表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平台上。文章主要关注人类对面孔识别的特异性,尤其是人类如何区分并更好地区本人类面孔和其他物种(如猴子)的面孔。研究基于面孔整体加工假设,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设是否能解释面孔识别的种系特异性现象。实验1和2使用了亚洲面孔、高加索面孔、猕猴面孔和羊面孔作为实验材料,观察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的整体加工情况。结果表明,亚洲被试对面孔的整体加工具有种系特异性,更倾向于对人类和部分猴子面孔进行整体加工,而对羊面孔则较少进行整体加工。这些发现支持了面孔整体加工假设在解释种系特异性中的作用。关键词包括:面孔加工、种系特异性、整体加工和组合面孔任务。" 这篇论文详细阐述了面孔识别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种系特异性,即人类对面孔识别的偏重性,尤其是对于本种系(人类)面孔的识别优于非本种系面孔。研究的核心是面孔整体加工假设,它认为人们在识别不同面孔时,整体加工方式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识别性能差异的关键。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研究者设计了两个实验,使用了不同种族和物种的面孔,如亚洲人、高加索人、猕猴和羊。实验1和2分别考察了被试在判断面孔上半部和下半部一致性时的表现,以此来评估整体加工的程度。 实验结果揭示,亚洲被试在处理亚洲和高加索面孔时表现出整体加工效应,即他们能够综合处理这些面孔的各个部分以进行识别。然而,这种效应在猕猴面孔的某些条件下也存在,但在羊面孔的条件下却并未显现。这表明,种系特异性不仅存在于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而且可能在人类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对面孔整体加工的处理方式上。 论文的结论是,面孔整体加工假设可以合理解释面孔识别的种系特异性现象,因为人们对面孔的整体处理方式因物种不同而变化。这一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认知过程,特别是面孔识别机制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可能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和跨物种交流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