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标准:二级与三级要点解析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9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6-30 收藏 1.09MB PDF 举报
"该文档详细介绍了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的二级和三级指标,涵盖了物理安全、网络安全、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是保障信息化安全的重要手段,它根据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需求分为多个等级,通常包括一级至四级。本文档主要关注二级和三级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指标。 1. **物理安全**: - **物理位置的选择**(G2):机房应设在具备防震、防风、防雨能力的建筑内,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 - **物理访问控制**(G2):机房入口需有专人值守,控制访问,对来访人员进行审批和活动范围限制,确保物理访问的安全性。 - **防盗报警、防雷击、防火、防水防潮、防静电**:这些都是为了保护设备不受盗窃、雷电、火灾、水分和静电的损害,确保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 - **温湿度控制**(G2):机房应设有温度和湿度调节设施,保持设备运行环境的稳定。 - **电力供应**(A2):应有备用电力供应,以保证关键设备在断电时仍能正常运行,同时需要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2. **网络安全**: - **访问控制**(G2):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实施细粒度的访问策略,控制粒度可达网段级和用户级。 - **网络拓扑结构图**:应绘制实时的网络拓扑结构,以便于管理和故障排查。 - **地址分配**:根据部门职能、信息重要性等因素划分不同子网,分配地址段,提高管理效率和安全性。 - **访问控制功能**:启用会话状态信息的访问控制,控制粒度到网段级,实现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 - **拨号访问控制**:限制具有拨号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减少潜在的安全风险。 3. **安全审计**(G2): - **日志记录**:网络系统需要记录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和用户行为,便于审计和异常检测。 这些测评指标旨在确保信息系统在物理层面上免受外部威胁,同时在网络层面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并通过日志记录进行安全审计,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事件。执行这些指标对于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保护标准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企业保障自身信息安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