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SAR技术在彬长矿区沉陷监测的应用与分析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6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8 收藏 1.55MB PDF 举报
"基于D-InSAR的彬长矿区沉陷变形监测 (2011年)" 差分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是一种遥感监测方法,它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的相位差异来确定地表的微小变化,特别适用于监测地面沉陷现象。该技术在2011年的研究中,被应用于陕西彬长矿区的沉陷变形监测,以评估其在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应用效果。 D-InSAR技术的核心在于对比两幅或多幅SAR图像之间的相位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地表在时间间隔内的变化。在彬长矿区的案例中,研究人员通过获取的雷达影像图进行干涉测量,通过对形变前后的两幅干涉图进行相位差分,得到了地表的形变信息。这种方法的精确度高,能连续监测,并且相比传统的地面监测方法,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在实际应用中,D-InSAR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去相干问题,即由于植被、降水、人为活动等因素导致的雷达信号反射特性变化,这会影响相位解译的准确性。在分析中,研究人员对这些去相干源进行了研究,以理解它们如何影响形变监测的结果,并对误差进行了简要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D-InSAR技术能够准确地揭示矿区沉陷的位置和下沉程度。特别是在黄土高原这样地质地貌复杂的情况下,该技术的优势更为显著。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质条件,如松散的土壤结构和强烈的风蚀水蚀,使得地表沉降问题更为复杂,而D-InSAR技术能够提供大面积、连续的形变信息,对于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矿区地面沉降的常规监测方法通常依赖于点状测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效率较低。相比之下,D-InSAR技术能够提供连续的空间覆盖,实现自动化高精度监测,大大提高了监测效率。因此,D-InSAR技术是对传统监测手段的有效补充,尤其适用于矿区这样的大面积、连续变形监测需求。 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波兰、美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的实证研究。1989年,Gabriel等人首次展示了D-InSAR技术在探测厘米级地表形变方面的潜力,这一工作为后续的地面沉降监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方向。 D-InSAR技术在彬长矿区的成功应用证明了其在复杂地质环境下的适用性、优越性和实用性,对于预防和管理由煤炭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陷灾害具有重大价值。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D-InSAR有望成为矿区形变监测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