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校正装置与系统性能分析

需积分: 38 55 下载量 20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24.96MB PPT 举报
"该资源是一份关于自动控制原理的全套课件,由王孝武和方敏教授编著。内容涵盖了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性能指标以及如何选择和设计校正网络。此外,还提到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以及控制方式。" 在自动控制理论中,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是至关重要的,它描述了校正装置对系统输入和输出信号之间关系的影响。传递函数是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得到的,它包含了系统动态特性的频率响应信息,如增益和相位特性。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通常需要计算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以便分析和改进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精度。 描述中提到的计算检验校正后的指标,这通常包括上升时间、超调量、稳态误差等,这些是衡量控制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上升时间是指系统从初始状态到达到设定值所需的时间,超调量则表示系统在达到稳态之前的峰值与设定值的偏差。稳态误差是系统在长时间运行后,被控量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这些指标的优化是控制设计的核心任务。 计算过程可能涉及确定需要补偿的相角,这通常是为了改善系统的相位裕度,确保系统在所有频率下的稳定性。相角补偿可以通过引入适当的校正网络来实现,例如滞后网络,它的零点位置选择对系统性能有直接影响。计算出的相角补偿值可以用于设计合适的校正网络,以达到期望的系统响应。 此外,还需要计算其他参数,比如系统的增益,这关系到系统对输入信号的敏感程度。增益的调整可以改变系统的响应速度,但过高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过低则可能延长响应时间。 参考书籍包括王孝武、方敏、葛锁良编写的《自动控制理论》以及胡寿松、绪方胜彦和孙虎章的著作,这些资源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方法。主讲教师平兆武在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教学经验,使得这些课件更具权威性。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控制器、被控对象、测量元件、给定元件、比较元件、放大元件、执行元件以及可能的校正元件。控制器负责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并执行控制动作;被控对象是需要控制的实体;测量元件用于感知被控量的变化;给定元件设定期望的输出;比较元件计算偏差;放大元件放大偏差信号以驱动执行元件;执行元件则直接作用于被控对象,改变其状态。校正元件,如滞后网络,通过调整其结构和参数来改善系统性能。 根据控制信号的来源,控制系统可分为开环和闭环控制。闭环控制,特别是负反馈系统,因其能够自我校正和提高稳定性,而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常见。反馈信号与期望值的比较形成了误差信号,这个误差信号被用来调整控制装置的输出,以减少或消除误差。 这个课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包括校正装置的设计和性能指标的计算,为学习者提供了全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