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聚类算法例题
时间: 2023-11-07 16:03:06 浏览: 91
K-means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用于将一组数据点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下面以一个例题来说明K-means算法的过程。
假设我们有一个数据集,其中包含了一些数据点的坐标。我们想要将这些数据点划分为K个聚类,其中K为预先给定的数值。
首先,我们需要随机选择K个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点。然后,对于每一个数据点,计算其与各个聚类中心点的距离,并将其划分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点所对应的类别。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新的聚类中心点的坐标。对于每一个聚类,将其所有数据点的坐标求平均值,得到新的聚类中心点。再次进行距离计算和划分。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每个聚类中心点不再发生变化,或者达到预先设定的迭代次数。最终,K-means算法将得到K个聚类,并将每个数据点划分到相应的聚类中。
需要注意的是,K-means算法对初始的聚类中心点选择较为敏感。不同的初始选择可能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因此,有时候需要多次运行算法,选择最优的聚类结果。
总之,K-means算法通过迭代计算数据点与聚类中心点的距离,然后划分数据点至最近的聚类,最终得到K个聚类。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聚类算法,广泛应用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
相关问题
kmeans聚类算法matlab代码及例题
你可以使用以下的 MATLAB 代码来实现 K-means 聚类算法:
```matlab
% 设置聚类个数
k = 3;
% 生成随机数据
data = rand(100, 2);
% 初始化聚类中心
centers = data(randperm(size(data, 1), k), :);
% 迭代更新聚类中心
for i = 1:10
% 计算每个样本点到聚类中心的距离
distances = pdist2(data, centers);
% 找到最近的聚类中心
[~, labels] = min(distances, [], 2);
% 更新聚类中心
for j = 1:k
centers(j, :) = mean(data(labels == j, :));
end
end
% 绘制结果
scatter(data(:, 1), data(:, 2), [], labels);
hold on;
scatter(centers(:, 1), centers(:, 2), 'r', 'filled');
hold off;
```
此代码中,我们首先设定了聚类的个数 `k`,然后随机生成了一个包含100个样本点的二维数据。接下来,我们使用随机选择的样本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在每次迭代中,计算每个样本点到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其分配给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然后,更新聚类中心为每个聚类中的样本点的平均值。最后,我们将数据点和聚类中心进行可视化。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修改数据和聚类个数,以及迭代次数。
希望这能帮到你!如果你有更多问题,请随时提问。
kmeans算法简单例题
好的,下面给你一个简单的 K-Means 算法的例题。
假设有以下四个二维数据点,需要将其分成两类。
| x | y |
|----|----|
| 1 | 1 |
| 1 | 2 |
| 2 | 2 |
| 10 | 10 |
首先,我们需要随机选择两个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假设我们选择 (1,1) 和 (1,2)。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每个数据点到这两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每个点分配给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类别。
| x | y | 类别 |
|----|----|------|
| 1 | 1 | 1 |
| 1 | 2 | 2 |
| 2 | 2 | 2 |
| 10 | 10 | 1 |
然后,我们需要重新计算每个类别的聚类中心,即计算每个类别中所有数据点的平均值。
对于类别 1,其聚类中心为 (5.5,5.5);对于类别 2,其聚类中心为 (1.33,2).
最后,我们将这两个聚类中心作为新的聚类中心,并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每个数据点的类别不再改变为止。
最终得到的聚类结果如下:
| x | y | 类别 |
|----|----|------|
| 1 | 1 | 1 |
| 10 | 10 | 2 |
| 1 | 2 | 1 |
| 2 | 2 | 1 |
这就是 K-Means 算法的简单实现过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