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cv::morphologyEx(threshold_gray, vertical, cv::MORPH_OPEN, vertical_kernel);
时间: 2024-01-24 18:18:36 浏览: 146
这段代码使用了OpenCV库中的morphologyEx函数,对二值图像threshold_gray进行了形态学操作。具体来说,它使用了一个vertical_kernel(垂直核),并对二值图像进行了开运算(MORPH_OPEN操作),结果保存在vertical中。
开运算是一种形态学操作,它将图像先进行腐蚀,然后再进行膨胀。它可以消除图像中的小噪点并保留较大的连通区域。在这里,使用开运算可以去除二值图像中的细小噪点,使得后续的操作更为准确。vertical_kernel是一个垂直方向的结构元素,它的作用是在进行膨胀操作时,只对垂直方向的像素进行膨胀,从而增强垂直方向上的连通性。
相关问题
解释 ret, binary = cv2.threshold(gray, 60, 255, cv2.THRESH_BINARY_INV) h,w = binary.shape #下半部分消除: ele = cv2.getStructuringElement(cv2.MORPH_RECT, (5, 5)) binary_up = binary[0:h * 2 / 5, 0:w] binary_medium = binary[h * 2 / 5:h * 3 / 5, 0:w] binary_down = binary[h * 3 / 5:, 0:w] eroded_down = cv2.erode(binary_down, ele, iterations=1) binary = np.concatenate((binary_up,binary_medium,eroded_down)) ele_up = cv2.getStructuringElement(cv2.MORPH_RECT, (30, 10)) ele_medium= cv2.getStructuringElement(cv2.MORPH_RECT, (40, 10)) ele_down = cv2.getStructuringElement(cv2.MORPH_RECT, (45, 10)) binary_up = binary[0:h*2/5, 0:w] binary_medium = binary[h*2/5:h*3/5,0:w] binary_down = binary[h*3/5:,0:w] dilation_up = cv2.dilate(binary_up, ele_up, iterations=1) dilation_medium = cv2.dilate(binary_medium, ele_medium, iterations=1) dilation_down = cv2.dilate(binary_down, ele_down, iterations=1) dilation = np.concatenate((dilation_up, dilation_medium,dilation_down), axis = 0) return
这段代码是用来对输入的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和形态学操作的。首先使用cv2.threshold()函数将灰度图像二值化处理,将像素值大于60的设为255,小于等于60的设为0,并且使用cv2.THRESH_BINARY_INV参数表示反转二值化的结果。然后根据图像的高度和宽度将图像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并使用cv2.getStructuringElement()函数创建不同大小的结构元素。接着对下半部分进行腐蚀操作,消除可能存在的噪点。最后使用cv2.dilate()函数对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进行膨胀操作,并将膨胀结果沿垂直方向拼接起来,得到最终的二值化结果。函数的返回值为拼接后的二值化图像。
def find_center(img): h, w = img.shape roi_h = int(h * 2 / 3) roi_img = img[roi_h:, :] img_blur = cv2.GaussianBlur(roi_img, (15, 15), 0) # 高斯模糊 ret, th2 = cv2.threshold(img_blur, 0, 255, cv2.THRESH_BINARY + cv2.THRESH_OTSU) g2 = cv2.getStructuringElement(cv2.MORPH_RECT, (3, 3)) open_img = cv2.morphologyEx(th2, cv2.MORPH_OPEN, g2, iterations=3) x_sum = np.sum(open_img, axis=0) x_point = np.where(x_sum > 0) point_x = int((x_point[0][0] + x_point[0][-1]) / 2) # print(roi_h, w) # np.savetxt('reshape_data.txt', x_point, delimiter=' ', fmt='%i') return point_x 翻译
这是一个 Python 函数,它的作用是从一张图像中找到中心点的横坐标。
函数的参数是一个二维的图像数组 img,表示需要进行处理的图像。
函数的处理过程如下:
- 使用 shape 方法获取图像的高度(h)和宽度(w)。
- 计算一个感兴趣区域(ROI)的高度 roi_h,这个区域从图像的下部 2/3 处开始,到整个图像底部结束。
- 在这个 ROI 区域内,对图像进行高斯模糊,使用的模板大小为 (15, 15)。
- 对模糊后的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使用的方法是 OTSU 自适应阈值二值化算法。
- 对二值化后的图像进行形态学开运算,使用的模板为 3x3 的矩形结构元素,迭代次数为 3。
- 对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列方向上的求和操作,得到一个一维数组 x_sum,表示每列中像素值为 255 的像素点个数。
- 使用 NumPy 库中的 where 函数,找到 x_sum 数组中值大于 0 的位置,赋值给 x_point。
- 计算 x_point 数组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位置的平均值,得到中心点的横坐标 point_x。
- 返回 point_x。
整个函数的作用是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和分析,找到图像中心点的横坐标。这个函数可以用于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图像处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