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j) = exp(1j*2*pi*fc*tdelay) * exp(-1j*pi*bw*(tdelay-t(end)/2)^2) * exp(1j*2*pi*fdoppler*t) * chirp;
时间: 2023-10-01 11:02:39 浏览: 62
这个公式是一个雷达信号处理中的时延-多普勒二维匹配滤波器的计算公式。其中,s(i,j)表示接收到的雷达信号在时刻i和距离j处的复数值;fc表示信号的中心频率;tdelay表示目标物体相对于雷达的时延;bw表示信号带宽;t(end)表示信号的持续时间;fdoppler表示目标物体的多普勒频移;t表示信号的时间向量;chirp表示线性调频信号。整个公式的意义是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运算,来提取出目标物体在时延和多普勒上的特征信息。
相关问题
解释 v = 50; % 旋翼速度 fD = 1200; % 多普勒频移 c = 3e8; % 光速 lambda = c/f1; % 载波波长 fd = (v/lambda)*cos(pi/4); % 旋翼在垂直于信号传输方向的速度分量引起的多普勒频移 tDelay = 2*v*t*cos(pi/4)/c; % 旋翼引起的时延 hCh = comm.RicianChannel('SampleRate', fs, 'PathDelays', tDelay, 'AveragePathGains', [0 -3 -10], 'KFactor', 3, 'DirectPathDopplerShift', fd, 'MaximumDopplerShift', fD); % 创建多普勒旋翼信道 rxSig = step(hCh, fsk_noisy); % 传输信号到多普勒旋翼信道 figure(4); plot(t, rxSig); % 绘制传输后的信号时域图
这段代码是在模拟多普勒旋翼信道中的信号传输过程。其中:
- v = 50; % 旋翼速度:定义旋翼的速度为50 m/s。
- fD = 1200; % 多普勒频移:定义多普勒频移为1200 Hz。
- c = 3e8; % 光速:定义光速为3×10^8 m/s。
- lambda = c/f1; % 载波波长:根据频率f1计算载波波长。
- fd = (v/lambda)*cos(pi/4); % 旋翼在垂直于信号传输方向的速度分量引起的多普勒频移:根据旋翼速度、载波波长和旋翼与信号传输方向的夹角计算多普勒频移。
- tDelay = 2*v*t*cos(pi/4)/c; % 旋翼引起的时延:根据旋翼速度、信号传输时间和旋翼与信号传输方向的夹角计算信号传输时延。
- hCh = comm.RicianChannel('SampleRate', fs, 'PathDelays', tDelay, 'AveragePathGains', [0 -3 -10], 'KFactor', 3, 'DirectPathDopplerShift', fd, 'MaximumDopplerShift', fD); % 创建多普勒旋翼信道:使用创建的参数创建一个多普勒旋翼信道对象。
- rxSig = step(hCh, fsk_noisy); % 传输信号到多普勒旋翼信道:使用创建的多普勒旋翼信道对象传输信号。
- figure(4); plot(t, rxSig); % 绘制传输后的信号时域图:将传输后的信号在时域上进行绘制。
void bsp_get_id(void) //读取本机ID { unsigned char i; unsigned char idata *cptr; cptr = ID_ADDR_RAM; for(i=0;i<7;i++) { my_uid[i] = cptr[6-i]; } for(i=0;i<7;i++) { tdelay += cptr[6-i]; } my_uid[5]=((MAN_ID >> 8) & 0xFF); my_uid[4]=((MAN_ID >> 0) & 0xFF); }
这段代码是一个函数,用于读取本机的ID。它使用了一个指向无符号字符的指针`cptr`,并将其初始化为`ID_ADDR_RAM`的地址。然后,通过一个循环来将`cptr`指向的数据复制到数组`my_uid`中。这个循环将从索引0开始,将`cptr[6-i]`的值赋给`my_uid[i]`。接下来,又有一个类似的循环,计算了一个变量`tdelay`,其中也使用了`cptr[6-i]`的值。最后,通过一些位操作,将`MAN_ID`的高8位和低8位保存到`my_uid[5]`和`my_uid[4]`中。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代码中涉及到的一些变量和宏定义并没有提供,所以无法完全理解其功能和上下文。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解释,请提供更多相关代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