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nn.max_pool([-1, 28, 28, 32], ksize=[1, 2, 2, 1], strides=[1, 2, 2, 1], padding='SAME'),怎么理解这句代码?请列出其运算过程并说明
时间: 2023-10-04 07:04:30 浏览: 105
这是一个使用 TensorFlow 库中的 max_pool 函数对输入张量进行池化操作的代码。
输入张量的维度为 [-1, 28, 28, 32],其中 -1 表示样本数量不定,28 表示图像高度,28 表示图像宽度,32 表示输入通道数。
ksize=[1, 2, 2, 1] 表示池化窗口大小为 2x2,其中第一个和第四个元素必须为 1,因为这两维度表示样本数量和输入通道数,不做池化。
strides=[1, 2, 2, 1] 表示在高度和宽度上的步长为 2,即池化窗口每次在高度和宽度上移动 2 个像素。
padding='SAME' 表示采用边缘填充的方式进行池化操作,保证输入和输出的维度相同。
因此,该代码的运算过程是:将输入张量划分成多个 2x2 的块,每个块内部取最大值作为输出张量中对应位置的值,最终输出的张量维度为 [-1, 14, 14, 32],其中 14 表示图像高度和宽度都缩小了一半。
相关问题
w1=tf.Variable(tf.random_normal([3,3,3,16])) l1=tf.nn.conv2d(input=x_place_reshape,filters=w1,strides=(1,1),padding='SAME') l1=tf.nn.relu(l1) l1=tf.nn.max_pool2d(input=l1,ksize=(2,2),strides=(2,2),padding='SAME')
这段代码是用 TensorFlow 实现了一个卷积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过程,其中包括一个卷积层和一个池化层。具体来说,w1 是一个形状为 [3,3,3,16] 的卷积核,x_place_reshape 是输入数据,经过 reshape 后的形状为 [batch_size, height, width, channels]。在卷积层中,使用了 tf.nn.conv2d 函数对输入数据进行卷积操作,并使用 ReLU 函数作为激活函数;在池化层中,使用了 tf.nn.max_pool2d 函数对卷积结果进行池化操作。其中,ksize 和 strides 参数分别表示池化窗口的大小和步长,padding 参数表示是否使用填充操作。
def avg_pool(self, bottom, name): return tf.nn.avg_pool(bottom, ksize=[1, 2, 2, 1], strides=[1, 2, 2, 1], padding='SAME', name=name) def max_pool(self, bottom, name): return tf.nn.max_pool(bottom, ksize=[1, 2, 2, 1], strides=[1, 2, 2, 1], padding='SAME', name=name) def conv_layer(self, bottom, name): with tf.variable_scope(name): filt = self.get_conv_filter(name) conv = tf.nn.conv2d(bottom, filt, [1, 1, 1, 1], padding='SAME') conv_biases = self.get_bias(name) bias = tf.nn.bias_add(conv, conv_biases) relu = tf.nn.relu(bias) return relu
这段代码定义了三个函数,用于构建VGG19模型中的卷积层和池化层。
avg_pool()函数用于定义平均池化层,其中bottom表示输入tensor,ksize表示池化窗口大小为[1, 2, 2, 1],strides表示步长为[1, 2, 2, 1],padding表示填充方式为'SAME'。
max_pool()函数用于定义最大池化层,其输入参数和参数设置与avg_pool()函数类似,只不过池化的方式不同。
conv_layer()函数用于定义卷积层,其中bottom表示输入tensor,name表示该卷积层的名称。在函数内部,首先调用了get_conv_filter()函数获取该卷积层的卷积核,然后使用tf.nn.conv2d()函数进行卷积操作,再调用get_bias()函数获取该卷积层的偏置,使用tf.nn.bias_add()函数加上偏置,最后使用ReLU激活函数激活输出结果,并将其返回。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