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 DenseBlock(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c_in, c_out, bn, dense_size=8): super().__init__() conv_args = dict(kernel_size=3, padding=1, bias=not bn) self.dense_convs = nn.ModuleList([ nn.Conv2d(c_in + i * dense_size, dense_size, **conv_args) for i in range(4) ]) self.final = nn.Conv2d(c_in + 4 * dense_size, c_out, **conv_args) if bn: self.bns = nn.ModuleList([ nn.BatchNorm2d(dense_size) for i in range(4) ]) self.bn_final = nn.BatchNorm2d(c_out) else: self.bns = nn.ModuleList([Identity() for i in range(4)]) self.bn_final = Identity() self.relu = nn.ReLU(inplace=True) def forward(self, x): for conv, bn in zip(self.dense_convs, self.bns): x = torch.cat([x, self.relu(bn(conv(x)))], dim=1) x = self.relu(self.bn_final(self.final(x))) return x是什么意思
时间: 2024-04-14 20:31:37 浏览: 168
dense_trajectory_release.tar.gz_dense_trajectory_trajectory_人的行为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名为 `DenseBlock` 的自定义模块,该模块实现了一个稠密块(Dense Block)的功能。
具体的实现如下:
1. `DenseBlock` 类继承自 `nn.Module`,表示这是一个 PyTorch 模块。
2. 在 `__init__` 方法中,接收输入通道数 `c_in`、输出通道数 `c_out`、是否使用批归一化 `bn`、稠密块的密度 `dense_size`(默认为 8)作为参数。
3. 定义了一个 `conv_args` 字典,包含卷积层的参数,其中包括卷积核大小、填充大小和是否使用偏置。
4. 创建了一个 `nn.ModuleList` 类型的 `self.dense_convs`,其中包含了 4 个卷积层。这些卷积层的输入通道数递增,分别为 `c_in + i * dense_size`,输出通道数为 `dense_size`。
5. 创建了一个最终输出的卷积层 `self.final`,输入通道数为 `c_in + 4 * dense_size`,输出通道数为 `c_out`。
6. 根据是否使用批归一化,创建了两个批归一化层的列表 `self.bns` 和一个最终输出的批归一化层 `self.bn_final`。如果使用批归一化,则创建相应数量的 `nn.BatchNorm2d` 层;否则,创建一个自定义的恒等映射层 `Identity`。
7. 创建一个 `nn.ReLU(inplace=True)` 层,用于激活函数的应用。
8. 在 `forward` 方法中,执行模块的前向传播逻辑。首先,通过循环遍历稠密块中的每个卷积层,并在每个卷积层后面应用批归一化和 ReLU 激活函数。然后将输入张量 `x` 与每个卷积层的输出进行拼接(按通道维度拼接),得到稠密块的输出张量。接着,将稠密块的输出张量经过最终的卷积层,并通过批归一化和 ReLU 激活函数。最后返回输出张量。
总结来说,这个自定义模块实现了一个稠密块的功能。它通过循环遍历多个卷积层,并将它们的输出与输入张量进行拼接,从而增加了特征的丰富性。同时,根据是否使用批归一化来选择合适的层进行处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