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tClassfication( (model): BertModel( (embeddings): BertEmbeddings( (word_embeddings): Embedding(21128, 768, padding_idx=0) (position_embeddings): Embedding(512, 768) (token_type_embeddings): Embedding(2, 768) (LayerNorm): LayerNorm((768,), eps=1e-12, elementwise_affine=True) (dropout):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 (encoder): BertEncoder( (layer): ModuleList( (0-11): 12 x BertLayer( (attention): BertAttention( (self): BertSelfAttention( (query): Linear(in_features=768, out_features=768, bias=True) (key): Linear(in_features=768, out_features=768, bias=True) (value): Linear(in_features=768, out_features=768, bias=True) (dropout):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 (output): BertSelfOutput( (dense): Linear(in_features=768, out_features=768, bias=True) (LayerNorm): LayerNorm((768,), eps=1e-12, elementwise_affine=True) (dropout):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 ) (intermediate): BertIntermediate( (dense): Linear(in_features=768, out_features=3072, bias=True) (intermediate_act_fn): GELUActivation() ) (output): BertOutput( (dense): Linear(in_features=3072, out_features=768, bias=True) (LayerNorm): LayerNorm((768,), eps=1e-12, elementwise_affine=True) (dropout):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 ) ) ) (pooler): BertPooler( (dense): Linear(in_features=768, out_features=768, bias=True) (activation): Tanh() ) ) (fc): Linear(in_features=768, out_features=15, bias=True) )解读此模型
时间: 2023-06-04 11:05:38 浏览: 150
这是一个Bert模型与线性分类器结合而成的模型,用于文本分类任务。模型中包含了Bert的基本结构,包括嵌入层、编码器、池化器等,其中编码器由12个BertLayer组成,每个BertLayer包含了多头自注意力机制、前馈层等子模块。在Bert编码器的输出上,采用了池化层BertPooler,将整个句子的信息压缩成一个向量表示。最后,通过一个线性分类器将特征映射到15个类别。这个模型可以用于文本分类任务,例如情感分析、垃圾邮件检测等。
相关问题
def forward(self,x,t): for idx,embedding_layer in enumerate(self.step_embeddings): t_embedding = embedding_layer(t) x = self.linears[2*idx](x) x += t_embedding x = self.linears[2*idx+1](x) x = self.linears[-1](x) return x代码分析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前向传播函数 `forward()`,用于对输入数据进行前向计算。这个函数接受两个参数,分别是输入数据 `x` 和时间步 `t`。其中 `x` 是一个大小为 `(batch_size, input_size)` 的张量,表示输入数据的特征;`t` 是一个大小为 `(batch_size,)` 的张量,表示每个样本的时间步。
这个函数的实现过程如下:
1. 遍历嵌入层列表 `self.step_embeddings`,对每个嵌入层进行如下计算:
- 使用当前时间步 `t` 作为输入,从嵌入层中获取对应的时间步嵌入向量 `t_embedding`。
2. 遍历线性层列表 `self.linears`,对每个线性层进行如下计算:
- 使用当前输入数据 `x` 作为输入,对当前线性层进行线性变换,得到新的输出特征。
- 如果当前是偶数次遍历(即在第 $2i$ 个线性层),则将当前时间步嵌入向量 `t_embedding` 加到输出特征上。
- 如果当前是奇数次遍历(即在第 $2i+1$ 个线性层),则对输出特征应用 ReLU 非线性激活函数。
3. 返回最后一个线性层的输出结果,即模型的预测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代码中每个线性层的权重参数和偏置项都是在模型的初始化阶段生成的,而在前向计算时,这些参数都是固定的。只有嵌入层中的嵌入向量是可以根据输入的时间步进行动态更新的。
class SegModel(torch.nn.Module): """分词模型""" def __init__(self, vocab_size: int, embedding_size: int, hidden_size: int): super().__init__() self.embedding = torch.nn.Embedding(vocab_size, embedding_size, padding_idx=0) self.lstm = torch.nn.LSTM(embedding_size, hidden_size, batch_first=True, bidirectional=True) self.linear = torch.nn.Linear(2 * hidden_size, 1) self.sigmoid = torch.nn.Sigmoid() def forward(self, inputs: torch.Tensor, mask: torch.Tensor) -> torch.Tensor: embeddings = self.embedding(inputs) outputs, _ = self.lstm(embeddings) logits = self.linear(outputs) logits = logits.squeeze(-1) logits = self.sigmoid(logits) logits = logits * mask return logits
这是一个使用 PyTorch 实现的分词模型,采用了 LSTM 神经网络结构。该模型的输入是一个大小为 `(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 的整数张量 `inputs`,表示分词器需要对其中的文本进行分词,其中 `batch_size` 表示批次大小,`sequence_length` 表示序列长度。此外,还需要输入一个大小为 `(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 的二元张量 `mask`,其中每个元素表示对应文本是否为填充,即 `1` 表示不是填充,`0` 表示是填充。
模型的输出是一个大小为 `(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 的浮点数张量,其中每个元素表示对应位置是否需要分词,即 `1` 表示需要分词,`0` 表示不需要分词。
在模型的构造函数中,首先调用了基类 `torch.nn.Module` 的构造函数来初始化模型。然后,定义了一个 `torch.nn.Embedding` 层,用于将输入的整数张量转换为词向量。接下来,定义了一个双向 LSTM 层,用于学习输入序列的上下文信息。最后,定义了一个全连接层和一个 sigmoid 激活函数,用于将 LSTM 输出转换为需要分词的概率。在模型的前向传播过程中,首先将输入文本转换为词向量,然后通过 LSTM 层计算序列的上下文信息,再通过全连接层和 sigmoid 激活函数计算需要分词的概率,并与 `mask` 做点乘,得到最终的输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