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 ME] = beam2e(h, b, E, rho, L, 3); % 二阶三节点梁单元 [K, M, F] = assemble2dof(KE, ME, 5, BC); % 组装得到全局刚度矩阵、质量矩阵和荷载向量 运行这段代码显示未定义
时间: 2023-10-09 21:12:25 浏览: 63
这段代码中的变量 KE 和 ME 的定义可能不在当前的作用域内。请检查一下是否在程序的前面有类似下面的定义代码:
```
KE = [定义 KE 的表达式];
ME = [定义 ME 的表达式];
```
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可能是这两个变量的定义在其他函数或脚本文件中。你可以尝试在程序的前面添加下面这行代码来引入这些变量的定义:
```
run('其他脚本文件的路径');
```
其中,'其他脚本文件的路径'是包含 KE 和 ME 定义的脚本文件的路径。
相关问题
n2=2.8e-23;% m^2/W % n4=1e-43;% m^4/W^2 tcol=1e-12;% 1ps %%%%%%%%%%%%%%%%%%%%%%%%%%%%%%%%%%%%%%%%%%%%%%%% % chi3=3.*2.3e-25;%free charge gas % chi5=3e-47; chi3=2e-25;%air % chi3=8.68e-26; %Ar % chi3=4.96e-27;%Ne % chi3=2e-25; I=5e16; %W/m-2w l=0; [phi,rho]=cart2pol(X,Y); %极坐标 %%%%%%%%%%%%%%%%%%%%%%%%%%%%%%%%%%%%%%%%%%%%%%%% B0=sqrt(2.*I/epsilon/c); u1=airy(-rho+r0); u2=exp(-aa*(rho-r0)).*exp(1i.*l.*phi).*rho.^l; u=B0.*u1.*u2./max(max(u1.*u2));
这段代码主要是定义了一些常数和参数,包括非线性折射率 n2、非线性系数 chi3、激光功率密度 I、角动量量子数 l、光束的极坐标 phi 和 rho 等。其中,非线性折射率 n2 是描述介质对光的非线性响应的物理量。非线性系数 chi3 则是材料的非线性光学常数,用于描述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的非线性性质。激光功率密度 I 表示激光在单位面积上的功率,通常用于描述激光的强度。角动量量子数 l 则是描述光束的角动量的物理量。最后,使用 cart2pol 函数将直角坐标系转换为极坐标系,并根据不同的参数计算出光束的分布 u。
解释代码中对应的数学公式 % 定义参数 w0 = 1e-3; % 初始光斑半径 z = 100; % 传输距离 lambda = 632.8e-9; % 波长 k = 2 * pi / lambda; % 波数 % 定义网格和步长 L = 0.05; % 空间大小 N = 512; % 网格数量 dx = L / N; % 网格步长 % 定义初始场 x = (-N/5 : N/2-1) * dx; [X, Y] = meshgrid(x); [phi,rho]=cart2pol(X,Y); % E0 = exp(-(X.^2 + Y.^2) / w0^2); E0 = exp(-rho.^2/ w0^2); % 定义涡旋位相 l = 2; % 涡旋度 % phi = atan2(Y, X); % 极角 psi = l * phi; % 涡旋位相 % 计算相位因子 P =E0.*exp(-1i * psi); % 进行傅里叶变换 Ef = fftshift(fft2(P)); % 计算传输函数 H = exp(-1i * k * z) ./ (1i * lambda * z) .* exp(1i * k / (2 * z) .* (rho.^2)); % 传输 Ef = Ef .* H; % 反傅里叶变换 E = ifft2(ifftshift(Ef)); % 计算光强分布 I = abs(E).^2;
这段代码是用来模拟光学系统中光的传输和衍射的过程。其中,w0表示光斑的初始半径,z表示光的传输距离,lambda表示光的波长,k表示光的波数。L和N是用来定义空间范围和网格数量的参数,dx表示网格的步长。x是用来生成网格的向量,[X,Y] = meshgrid(x)用来生成二维网格。phi和rho是将二维网格转换为极坐标系下的角度和半径。E0是初始场的复振幅,P是涡旋位相后的相位因子。涡旋位相是一种特殊的相位结构,可以用来产生光束自旋和角动量等效应。H是光的传输函数,表示光在传输过程中的衍射和相位变化。Ef是进行傅里叶变换后的复振幅,E是反傅里叶变换后得到的光场分布,I是光的强度分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