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中probability=TRUE的含义
时间: 2024-01-25 13:10:13 浏览: 325
在R语言中,当我们使用hist()函数绘制直方图时,可以设置参数probability为TRUE或FALSE。当probability=TRUE时,直方图的纵轴表示的是概率密度函数,即每个区间内的频数除以总频数再除以区间宽度;当probability=FALSE时,直方图的纵轴表示的是频数。因此,当probability=TRUE时,直方图的纵轴值范围在0到1之间,而当probability=FALSE时,直方图的纵轴值为实际的频数。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一个数据集data,其中包含了一些数值型变量的取值。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代码绘制probability=TRUE的直方图:
```R
hist(data, breaks = c(0.5, 1.5, 2.5, 3.5), probability = T, main = "probability = T")
```
这段代码将数据集data绘制成了一个直方图,其中breaks参数指定了直方图的分组边界,probability参数设置为TRUE表示绘制的是概率密度函数,main参数指定了直方图的标题为"probability = T"。
相关问题
p值保留3位小数library(survival) library(survminer) my_data <- read.csv(file="D:/SCI/新建文件夹/原始数据- K-M-1 -0.75.csv") my_surv <- Surv(time = my_data$interval, event = my_data$MACE) ggsurvplot(survfit(my_surv ~CACS.grade, data = my_data), data = my_data, legend.title = "CACs",# 改变图例名称 legend.labs = c("0", "0<CACs≤10", "10<CACs≤100","100<CACs≤400", ">400"), # 改变图例标签 xlab = "Months", # 设置x轴标签 ylab = "Survival Probability",# 设置y轴标签 pval = TRUE,# 在图上添加log rank检验的p值 pval.size = 3, censor.shape = 124,censor.size = 2, #conf.int = TRUE, #置信区间 risk.table = TRUE,# 在图下方添加风险表 tables.height = 0.2, tables.theme = theme_cleantable(), risk.table.col = "strata",# 根据数据分组为风险表添加颜色 linetype = "strata",# 改变不同组别的生存曲线的线型 #surv.median.line = "hv", # 标注出中位生存时间 #palette = c("blue", "darkred"),# 图形颜色风格 break.time.by = 10,# 将x轴按照间隔进行切分 risk.table.y.text.col = TRUE, # 设置风险表的文字颜色 risk.table.y.text = FALSE, # 以条柱展示风险表的标签,而非文字 #ncensor.plot = TRUE, # 展示随访过程中不同时间点死亡和删失的情况 main = "Survival curve", font.main = c(16, "bold", "darkblue"), font.x = c(14, "bold.italic", "black"), font.y = c(14, "bold.italic", "black")) summary(my_surv)
这段代码使用了R语言中的survival和survminer库来进行生存分析。首先,它从CSV文件中读取了数据,并创建了一个Surv对象来表示生存时间和事件信息。然后,它使用ggsurvplot函数绘制了生存曲线图,并进行了一些定制化的设置。
在绘制的生存曲线图中,x轴表示时间(以月为单位),y轴表示生存概率。曲线根据CACS.grade变量分组,每个组别对应不同的生存曲线。图例中显示了不同组别的标签,风险表显示了每个组别的风险情况。
此外,代码还设置了显示log rank检验的p值,并调整了其他一些图形和文字的属性。
最后,代码使用summary函数对Surv对象进行了汇总。
使用R语言给我计算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hit rate) 的代码 并且讲解每一步的意思 并且举例子,解释结果
好的,我会给您讲解如何使用 R 语言计算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hit rate)。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hit rate) 的计算方法。它是指在所有实际存在的阳性样本中,被正确地诊断为阳性的比例。数学公式为:
$$
\text{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hit rate)} = \frac{\text{True positive}}{\text{True positive} + \text{False negative}}
$$
其中,True positive 表示实际为阳性的样本被正确地诊断为阳性的数量,False negative 表示实际为阳性的样本被错误地诊断为阴性的数量。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 R 语言来计算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hit rate) 的值。假设我们有以下数据:
```
actual <- c(1, 0, 1, 1, 0, 1, 0, 1, 1, 0)
predicted <- c(1, 0, 0, 1, 1, 1, 1, 1, 0, 1)
```
其中,actual 为实际的样本情况,1 表示阳性,0 表示阴性;predicted 为模型预测的结果,1 表示阳性,0 表示阴性。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代码来计算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hit rate) 的值:
```
tp <- sum(actual == predicted & actual == 1)
fn <- sum(actual != predicted & actual == 1)
hit_rate <- tp / (tp + fn)
hit_rate
```
代码中,我们首先使用逻辑运算符 & 来筛选出实际为阳性的样本中,被正确地诊断为阳性的数量 tp,以及实际为阳性的样本中,被错误地诊断为阴性的数量 fn。然后,我们可以使用公式计算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hit rate) 的值,并输出结果。
在我们的例子中,计算结果为 0.6666667,即 2/3。这意味着,在所有实际存在的阳性样本中,有 2 个被正确地诊断为阳性,1 个被错误地诊断为阴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