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编码 预测 变换 量化 熵编码 码流每个过程作用
时间: 2024-04-17 17:28:57 浏览: 132
图像编码的过程通常包括预测、变换、量化、熵编码和码流生成。下面我会给你解释每个过程的作用。
1. 预测:在图像编码中,预测是指利用图像中已有的像素值来推测下一个像素值。通过建立某种预测模型,可以减小图像中的冗余信息。常见的预测方法有空间域预测和时间域预测。
2. 变换:变换是将图像从空间域转换到频域,通过变换将图像的能量集中在少数频率上,以提高压缩效率。常见的变换方法有离散余弦变换(DCT)和小波变换。
3. 量化:量化是将变换后的频域系数映射到离散的取值范围内,以减小数据表示的精度。通过量化可以舍弃掉一部分信息,从而实现数据的压缩。量化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系数的重要性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图像质量。
4. 熵编码:熵编码是一种无损压缩方法,通过对图像数据进行编码,使得出现概率高的符号用较短的码字表示,而出现概率低的符号用较长的码字表示。常见的熵编码方法有霍夫曼编码和算术编码。
5. 码流生成:码流生成是将经过熵编码的数据转换为实际的比特流,以便存储或传输。码流生成过程中通常会添加一些同步信息和错误检测纠正码,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些过程,图像编码可以将图像数据进行压缩,以减小存储空间或传输带宽的需求。同时,解码端可以通过逆过程将压缩后的数据恢复为原始图像。
相关问题
H265编码过程与解码过程中什么是分块和预测、变换和量化和熵编码,请分别用通俗的话举例
H.265编解码是一种视频编解码标准,其中的分块、预测、变换、量化和熵编码是H.265编解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分块:分块是将视频帧划分为若干个小块,以方便后续处理。例如,将一张1080p的图像分成若干个16x16或32x32的小块。
预测:预测是指根据图像中已有的像素值,来预测未知像素值。例如,根据图像中某个像素周围的像素值,来预测该像素值。
变换:变换是将像素值从时域转变到频域,以便更好地进行压缩。例如,将一幅图像转换为一组频域系数,这样可以通过量化和熵编码来进行压缩。
量化:量化是将变换后的系数进行量化,以减小数据量。例如,将一组频域系数中的一些值缩小或舍弃,从而减小数据量。
熵编码:熵编码是指将量化后的数据进行编码,以进一步减小数据量。例如,使用哈夫曼编码或算术编码等方法来对数据进行压缩。
举例来说,假设有一张1080p的图像,我们将其分成若干个16x16的小块。然后对每个小块进行预测,根据周围像素的值来预测未知像素的值。接下来,将预测后的像素值进行变换,得到一组频域系数。然后对这些系数进行量化,将其中一些值缩小或舍弃。最后,使用哈夫曼编码或算术编码等方法,对量化后的数据进行熵编码,从而实现数据的压缩。
使用 MATLAB 编写一个图像编码压缩程序。尝试用离散傅里叶变换的编码方式将图片变换、压缩、解压,尝试不同的量化系数,观察和对比用不同压缩参数产生的压缩图像和原图像的误差。请使用图片Cat.jpg。 具体流程: 1. 输入一张图像,将其划分成小块。 2. 对每个小块进行离散余弦变换(DCT)。 3. 对DCT变换后的系数进行量化。 4. 对量化后的系数进行熵编码。 5. 将压缩后的数据写入一个文件中。 6. 解压缩时,读取压缩文件,进行解码、反量化、反 DCT 变换,最终还原原始图像。
好的,以下是一个简单的 MATLAB 图像编码压缩程序的示例代码:
```matlab
% 读取原始图像文件
img = imread('Cat.jpg');
% 将图像划分成小块
blockSize = 8;
[h, w, c] = size(img);
numBlocks = floor(h / blockSize) * floor(w / blockSize);
blocks = zeros(blockSize, blockSize, numBlocks);
idx = 1;
for i = 1:blockSize:h
for j = 1:blockSize:w
block = img(i:i+blockSize-1, j:j+blockSize-1, :);
blocks(:,:,idx) = rgb2gray(block);
idx = idx + 1;
end
end
% 对每个小块进行 DCT 变换
dctBlocks = zeros(size(blocks));
for i = 1:numBlocks
dctBlocks(:,:,i) = dct2(blocks(:,:,i));
end
% 量化 DCT 系数
quantizationMatrix = [16 11 10 16 24 40 51 61;
12 12 14 19 26 58 60 55;
14 13 16 24 40 57 69 56;
14 17 22 29 51 87 80 62;
18 22 37 56 68 109 103 77;
24 35 55 64 81 104 113 92;
49 64 78 87 103 121 120 101;
72 92 95 98 112 100 103 99];
quantizedBlocks = zeros(size(dctBlocks));
for i = 1:numBlocks
quantizedBlocks(:,:,i) = round(dctBlocks(:,:,i) ./ (quantizationMatrix * 5));
end
% 熵编码量化后的系数
encodedBlocks = cell(numBlocks, 1);
for i = 1:numBlocks
encodedBlocks{i} = rle(quantizedBlocks(:,:,i));
end
% 将压缩后的数据写入文件
fid = fopen('compressed.bin', 'w');
for i = 1:numBlocks
fwrite(fid, encodedBlocks{i}, 'uint8');
end
fclose(fid);
% 读取压缩文件,进行解压缩
fid = fopen('compressed.bin', 'r');
encodedBlocks = cell(numBlocks, 1);
for i = 1:numBlocks
encodedBlocks{i} = fread(fid, blockSize^2, 'uint8');
end
fclose(fid);
% 熵解码量化后的系数
decodedBlocks = zeros(size(quantizedBlocks));
for i = 1:numBlocks
decodedBlocks(:,:,i) = irle(encodedBlocks{i}, blockSize^2);
end
% 反量化 DCT 系数
dequantizedBlocks = zeros(size(dctBlocks));
for i = 1:numBlocks
dequantizedBlocks(:,:,i) = decodedBlocks(:,:,i) .* (quantizationMatrix * 5);
end
% 对每个小块进行反 DCT 变换,还原原始图像
reconstructedBlocks = zeros(size(blocks));
for i = 1:numBlocks
reconstructedBlocks(:,:,i) = idct2(dequantizedBlocks(:,:,i));
end
% 将还原后的小块拼接成原始图像
reconstructedImg = zeros(h, w);
idx = 1;
for i = 1:blockSize:h
for j = 1:blockSize:w
reconstructedImg(i:i+blockSize-1, j:j+blockSize-1) = reconstructedBlocks(:,:,idx);
idx = idx + 1;
end
end
% 显示原始图像和压缩后还原的图像
figure;
subplot(1,2,1);
imshow(img);
title('Original Image');
subplot(1,2,2);
imshow(uint8(reconstructedImg));
title('Reconstructed Image');
```
在这个示例代码中,我们首先读取了一张图像,并将其分成了 $8 \times 8$ 的小块。然后,对于每个小块,我们进行了离散余弦变换(DCT),并使用一个量化矩阵对 DCT 系数进行量化。接下来,我们对量化后的系数进行了熵编码,并将压缩后的数据写入了一个文件中。在解压缩时,我们读取压缩文件,并进行了熵解码、反量化、反 DCT 变换,最终还原了原始图像。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示例代码中的量化矩阵和量化系数都是手动设置的,您可以尝试不同的量化矩阵和量化系数,观察和对比用不同压缩参数产生的压缩图像和原图像的误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