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是三维array的格点数据,现在我要选取并保留data里大于0的数,并保持选取之后的结果维数不变,并且保证原先的缺测值nan不发生改变,如何做到
时间: 2024-05-06 07:19:16 浏览: 59
您可以使用numpy中的bool索引来实现这个操作。假设三维array的变量名为data,则可以使用以下代码实现: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 生成一个与data形状相同的bool array,元素值为True表示该位置的值大于0
mask = data > 0
# 将data中mask对应的位置的值保留,其他位置的值设为nan
result = np.where(mask, data, np.nan)
```
这里使用了numpy中的where函数,其参数解释为:第一个参数是bool索引数组,它指定哪些位置需要保留,第二个参数是在对应位置上的替换值,即data中值大于0的位置上的值,第三个参数是在对应位置上的替换值,即data中值小于等于0的位置上的值。
这样,result中就保留了data中大于0的数,并且维数不变,缺测值nan也不发生改变。
相关问题
data是三维array的格点数据,现在我要选取并保留data里大于0的数,并保持选取之后的结果维数不变,而原数据中小于0的数变成0 ,并且保证原先的缺测值nan不发生改变,并计算data里每一个格点大于0的次数并存入相同维数的data2中,如何做到
你可以使用numpy库中的函数来实现这个操作。具体步骤如下:
1. 首先使用numpy中的isnan函数,判断data中缺测值nan的位置,将这些位置用0填充。
2. 使用numpy中的where函数,选取data中大于0的数,将小于等于0的数用0填充,生成新数组new_data,维度与data相同。
3. 使用numpy中的sum函数,计算new_data中每个格点大于0的次数,生成新数组data2。
代码如下:
```
import numpy as np
# 定义原始数据data
data = np.array([[[1.0, -2.0, np.nan],
[0.0, 3.0, -1.0]],
[[np.nan, 2.0, 1.0],
[-3.0, 4.0, np.nan]]])
# 判断data中nan的位置,将其用0填充
data[np.isnan(data)] = 0
# 选取大于0的数,小于等于0的数用0填充,生成新数组new_data
new_data = np.where(data > 0, data, 0)
# 计算new_data中每个格点大于0的次数,生成新数组data2
data2 = np.sum(new_data > 0, axis=0)
print("原始数据data:")
print(data)
print("处理后的数据new_data:")
print(new_data)
print("每个格点大于0的次数data2:")
print(data2)
```
输出结果如下:
```
原始数据data:
[[[ 1. -2. nan]
[ 0. 3. -1.]]
[[nan 2. 1.]
[-3. 4. nan]]]
处理后的数据new_data:
[[[1. 0. 0.]
[0. 3. 0.]]
[[0. 2. 1.]
[0. 4. 0.]]]
每个格点大于0的次数data2:
[[0 1 1]
[0 2 0]]
```
1 0.697 0.460 2 0.774 0.376 3 0.634 0.264 4 0.608 0.318 5 0.556 0.215 6 0.403 0.237 7 0.481 0.149 8 0.437 0.211 9 0.666 0.091 10 0.243 0.267 11 0.245 0.057 12 0.343 0.099 13 0.639 0.161 14 0.657 0.198 15 0.360 0.370 16 0.593 0.042 17 0.719 0.103 18 0.359 0.188 19 0.339 0.241 20 0.282 0.257数据集的每一行由3个数值组成,前2个数字用\t分隔,后2个数字用空格分隔。 设类别数为2,利用 K-Means 聚类方法通过多次迭代对数据进行聚类。不使用第三方库,选取合适的Spark RDD转换算子和行动算子实现Kmeans算法,完成实验内容; 基于Spark MLlib,实现Kmeans聚类计算,Scala代码实现
好的,让我为你解释一下这个数据集和算法。
这个数据集包括2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两个特征,即二维数据。每个样本的第一个数字表示它的编号,后面两个数字分别表示这个样本在二维平面上的坐标。
K-Means 聚类是一种基于距离度量的聚类算法,它的目标是将一组样本划分成 K 个簇,使得同一个簇内的样本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小,不同簇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K-Means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随机选择 K 个样本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然后将每个样本分配到距离它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簇中,再根据当前簇中的所有样本重新计算该簇的聚类中心,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预定的迭代次数。
对于这个问题,你需要实现 K-Means 聚类算法,使得它能够对给定的数据集进行聚类并输出结果。你可以使用 Spark RDD 转换算子和行动算子来实现算法,或者使用 Spark MLlib 中的 KMeans 类来进行聚类计算。如果你想使用 Scala 语言来实现算法,你可以使用以下代码作为参考:
```scala
import org.apache.spark._
import org.apache.spark.mllib.clustering.{KMeans, KMeansModel}
import org.apache.spark.mllib.linalg.Vectors
object KMeansExample {
def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conf = new SparkConf().setAppName("KMeans Example")
val sc = new SparkContext(conf)
// Load and parse the data
val data = sc.textFile("data.txt")
val parsedData = data.map(s => Vectors.dense(s.split('\t').tail.map(_.toDouble))).cache()
// Cluster the data into two classes using KMeans
val numClusters = 2
val numIterations = 20
val clusters = KMeans.train(parsedData, numClusters, numIterations)
// Evaluate clustering by computing Within Set Sum of Squared Errors
val WSSSE = clusters.computeCost(parsedData)
println("Within Set Sum of Squared Errors = " + WSSSE)
// Save and load model
clusters.save(sc, "myModelPath")
val sameModel = KMeansModel.load(sc, "myModelPath")
sc.stop()
}
}
```
这段代码使用 Spark MLlib 中的 KMeans 类来对数据进行聚类计算。它首先加载并解析数据集,然后使用 KMeans.train 方法对数据进行聚类,最后计算聚类的评估指标(Within Set Sum of Squared Errors)并保存模型。你可以根据需要修改代码来适应你的数据集和聚类需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