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d Del_LinkList(LNode*p, int m, int n) { LNode* q; cout << "程序运行后,出列人的顺序"; if (m == 1) { //m=1时,单独处理 q = p; for (int i = 1 ; i <= n; i++) { cout << q->data << " "; q = q->next; } } else { for (int j = 1; j <= m; j++) { if (j == m - 1 && p->next != p) { q = p->next; p->next = p->next->next; p = p->next; cout << q->data << " "; delete q; j = 0; continue; } if (p->next == p) { cout << p->data; j = m + 1; } else p = p->next; } } cout << endl; }
时间: 2024-02-07 16:01:52 浏览: 64
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循环链表中按照一定规则删除节点的功能。具体来说,函数接收三个参数,分别是指向循环链表头节点的指针p, 数组m和n。
函数的实现思路是,首先判断m是否为1,如果是,则单独处理,将从p开始的n个节点输出,并删除这些节点。如果m不为1,则从p开始向后遍历链表,每遍历m个节点就删除一个节点,输出该节点的值。需要注意的是,当链表中只剩下一个节点时,直接输出该节点的值即可。
这段代码的实现过程比较简单,但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函数的参数m和n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只用到了m和n的值,并没有考虑它们的含义。其次,函数中使用了大量的if语句和continue语句,使得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较差。最后,函数中没有对边界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可能会导致程序的运行错误。
因此,如果我要对该函数进行改进,我会考虑以下几点:
1. 修改函数的参数,使得函数更加通用。比如可以将m和n改为表示每次删除m个节点,删除n次的参数,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函数的含义。
2. 简化函数中的if语句和continue语句,使得代码更加简洁易读。可以考虑使用while循环来替代if语句。
3. 对边界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在代码中加入必要的容错处理,避免程序运行错误。
4. 可以考虑利用模板来实现该函数,使得函数可以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
通过以上改进,可以使得函数更加通用、易读、健壮,并且可以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
相关问题
【问题描述】从键盘终端输入若干整数,为其创建带头节点的单链表存储结构 【输入形式】 【输出形式】 【样例输入】 5 12 23 32 33 45 【样例输出】12 23 32 33 45 【样例说明】第一行的数为单链表中元素的个数,后面为各元素的值 【评分标准】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LNode { int data; LNode *next; }; typedef LNode *LinkList; void createList(LinkList &h,int n) { } void printList(LinkList h) { LNode *p; p=h->next; while(p) { cout<<p->data<<" "; p=p->next; } cout<<endl; } int main() { LinkList h; int n; cin>>n; createList(h,n); printList(h); return 0; }
这段代码中,createList 函数的实现可以如下:
```c++
void createList(LinkList &h, int n) {
h = new LNode; // 创建头节点
LNode *p = h;
for (int i = 0; i < n; i++) {
int x;
cin >> x; // 输入节点的值
LNode *q = new LNode; // 创建新节点
q->data = x;
p->next = q; // 将新节点插入到链表末尾
p = q;
}
p->next = nullptr; // 将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的 next 指针置空
}
```
createList 函数首先创建一个头节点,然后循环 n 次,在每次循环中读入一个整数 x,创建一个新节点 q 并将 x 存入其中,最后将新节点 q 插入到链表的末尾。最后将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的 next 指针置空。
在 main 函数中,首先输入一个整数 n,然后调用 createList 函数创建一个长度为 n 的链表,最后调用 printList 函数输出链表中所有节点的数据。
修改下列代码#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struct LNode { int data; LNode *next; }LNode,*LinkList; typedef struct { … { LNode *p=G.v[i]; while(p->next) { cout<<p->data<<" "; p=p->next; } cout<<p->data<<endl; }
这段代码是一个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的输出函数,但是代码中缺少了图的数据结构定义和初始化,下面是一个完整的代码示例:
```c++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 = 1005;
typedef struct LNode {
int data;
LNode* next;
} LNode, *LinkList;
typedef struct {
LinkList first;
} VexNode;
typedef struct {
VexNode vexs[MAXN];
int vexnum, arcnum;
} Graph;
void init(Graph& G) {
// 初始化图
G.vexnum = G.arcnum = 0;
for (int i = 1; i <= MAXN; i++) {
G.vexs[i].first = NULL;
}
}
void addEdge(Graph& G, int u, int v) {
// 添加边
LNode* node = new LNode;
node->data = v;
node->next = G.vexs[u].first;
G.vexs[u].first = node;
}
void printGraph(Graph& G) {
// 输出图
for (int i = 1; i <= G.vexnum; i++) {
LNode* p = G.vexs[i].first;
while (p != NULL) {
cout << p->data << " ";
p = p->next;
}
cout << endl;
}
}
int main() {
Graph G;
init(G);
G.vexnum = 5;
G.arcnum = 5;
addEdge(G, 1, 2);
addEdge(G, 1, 3);
addEdge(G, 2, 4);
addEdge(G, 3, 4);
addEdge(G, 4, 5);
printGraph(G);
return 0;
}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定义了图的数据结构 `Graph`,其中包括了顶点数组 `vexs` 和边的数量信息 `vexnum` 和 `arcnum`。`init` 函数用于初始化图,将顶点数组的 `first` 域初始化为 `NULL`。`addEdge` 函数用于添加边,具体实现是将一个节点插入到邻接表中。`printGraph` 函数用于输出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在主函数中,我们定义了一个 `Graph` 对象 `G`,并且添加了一些边,最后调用 `printGraph` 函数输出邻接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