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方格取数问题python语言数据结构的描述方式
时间: 2023-08-02 08:19:09 浏览: 83
在Python语言中,可以使用邻接表或邻接矩阵来描述网络流方格取数问题的图结构。
邻接表描述方式:
可以用一个字典来表示邻接表,字典的键为每个节点的编号,值为一个列表,表示该节点的所有出边对应的终点和边权。
```python
graph = {0: [(1, 2), (2, 5)],
1: [(2, 1), (3, 3)],
2: [(3, 2), (4, 1)],
3: [(4, 1)],
4: []}
```
其中,表示第 $i$ 行第 $j$ 列的节点编号为 $(i-1) \times m + j$,可以用 $node(i,j) = (i-1)\times m + j$ 来计算节点编号。
邻接矩阵描述方式:
可以用一个二维数组来表示邻接矩阵,其中 $graph[i][j]$ 表示从节点 $i$ 到节点 $j$ 的边的容量。
```python
graph = [[0, 2, 5, 0, 0],
[0, 0, 1, 3, 0],
[0, 0, 0, 2, 1],
[0, 0, 0, 0, 1],
[0, 0, 0, 0, 0]]
```
其中,表示第 $i$ 行第 $j$ 列的节点编号为 $(i-1) \times m + j$,可以用 $node(i,j) = (i-1)\times m + j$ 来计算节点编号。
以上是两种常见的数据结构描述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描述。
相关问题
网络流方格取数问题python语言数据结构的初始化
在Python语言中,我们可以使用二维列表来初始化方格取数问题的矩阵,并使用字典或二维列表来初始化邻接表或邻接矩阵。
以使用字典表示邻接表为例,初始化代码如下:
```python
# 初始化矩阵
matrix = [[1, 3, 1], [1, 5, 1], [4, 2, 1]]
n, m = len(matrix), len(matrix[0])
# 初始化邻接表
graph = {0: [], 1: [], 2: [], 3: [(1, matrix[0][0]), (2, matrix[0][1])],
4: [(1, matrix[0][0]), (5, matrix[1][0])],
5: [(2, matrix[0][1]), (6, matrix[1][1]), (4, matrix[1][0]), (7, matrix[2][0])],
6: [(2, matrix[0][1]), (8, matrix[1][2]), (5, matrix[1][1]), (7, matrix[2][0])],
7: [(5, matrix[1][0]), (6, matrix[1][1]), (8, matrix[1][2]), (3, matrix[2][1])],
8: [(6, matrix[1][1]), (7, matrix[1][2]), (3, matrix[2][1])]}
# 添加源点和汇点
source, target = n*m, n*m+1
# 初始化源点的出边
for j in range(m):
graph[source].append((j, matrix[0][j]))
# 初始化汇点的入边
for j in range(m):
graph[(n-1)*m+j].append((target, 0))
```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首先用二维列表初始化了问题的矩阵,然后使用字典初始化了邻接表,其中每个节点的出边对应的终点和边权在代码中用了元组表示。
接着,我们添加了源点和汇点,并初始化了源点的出边和汇点的入边。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使用邻接表或邻接矩阵来描述网络结构,并使用相应的数据结构来进行初始化。
def max_sum(n, grid): dp = [[0] * n for _ in range(n)] dp[0][0] = grid[0][0] for i in range(1, n): dp[0][i] = dp[0][i-1] + grid[0][i] for i in range(1, n): dp[i][0] = dp[i-1][0] + grid[i][0] for i in range(1, n): for j in range(1, n): dp[i][j] = max(dp[i-1][j], dp[i][j-1]) + grid[i][j] return dp[n-1][n-1] n = 3 grid = [[1, 3, 1], [1, 5, 1], [4, 2, 1]] print(max_sum(n, grid)) 该段代码的所选实验项目给定的已知 、求解目标 、条件 、数学建模(用数学符号表示给定的已知、求解目标和相关条件) 、逻辑结构(线性、非线性) 、存储结构(连续、离散) 、具体到自己所选用的实验平台,所选数据结构的描述方式 、数据结构的初始化 、算法描述(选用自然语言、伪码、流程图或程序设计语言的任何一种描述算法)、算法结果分析、时间复杂度分析、空间复杂度分析 、 结论及优化改进
所选实验项目:方格取数问题的动态规划求解
已知:一个 $n \times n$ 的方格矩阵,每个格子里有一个整数。
求解目标:从左上角开始,每次只能向下或向右走一步,走过的格子里的数字累加起来,求从左上角走到右下角,所有可能的路径中,数字之和的最大值。
条件:每次只能向下或向右走一步。
数学建模:设 $dp[i][j]$ 表示从左上角走到 $(i,j)$ 位置的所有路径中,数字之和的最大值。
则有状态转移方程:$dp[i][j] = \max(dp[i-1][j], dp[i][j-1]) + grid[i][j]$,其中 $grid[i][j]$ 表示第 $i$ 行第 $j$ 列的数值。
逻辑结构:非线性。
存储结构:二维列表。
具体到 Python 实现:
1. 数据结构的初始化:
```python
dp = [[0] * n for _ in range(n)]
dp[0][0] = grid[0][0]
for i in range(1, n):
dp[0][i] = dp[0][i-1] + grid[0][i]
for i in range(1, n):
dp[i][0] = dp[i-1][0] + grid[i][0]
```
2. 算法描述:
```python
for i in range(1, n):
for j in range(1, n):
dp[i][j] = max(dp[i-1][j], dp[i][j-1]) + grid[i][j]
return dp[n-1][n-1]
```
3. 算法结果分析:返回 $dp[n-1][n-1]$,即从左上角走到右下角的最大数字之和。
4. 时间复杂度分析:三重循环,设 $n$ 为矩阵的大小,则时间复杂度为 $O(n^2)$。
5. 空间复杂度分析:使用了一个二维列表 $dp$,大小为 $n \times n$,因此空间复杂度为 $O(n^2)$。
6. 结论及优化改进:该算法可以求解方格取数问题,时间复杂度为 $O(n^2)$,空间复杂度为 $O(n^2)$。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优化空间复杂度来降低算法的空间占用,例如只使用一维列表存储状态转移过程中的中间结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