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tensor([ 40., 30., 358., 371., 8.]) tensor([[ 0.0341, -0.0781, -0.0073, 0.0646, -0.0461]], grad_fn=<AddmmBackward0>)的损失函数
时间: 2023-07-02 13:17:36 浏览: 138
计算损失函数需要知道这个结果是用来做什么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有一个目标值或者标签,然后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计算损失函数。如果没有目标值或者标签,就无法计算损失函数。
假设这个结果是用来预测某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可以定义一个损失函数来衡量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常用的损失函数包括均方误差 (MSE)、交叉熵 (Cross Entropy) 等。以交叉熵为例,可以使用 PyTorch 中的 `nn.CrossEntropyLoss` 函数来计算损失值。假设真实标签为 `label`,则计算损失函数的代码如下所示:
``` python
import torch.nn as nn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loss = criterion(prediction, label)
```
其中 `prediction` 是模型的预测结果,应该是一个包含了每个类别的概率分布的张量,形状为 (batch_size, num_classes)。`label` 是真实标签,应该是一个一维张量,形状为 (batch_size,)。
相关问题
def forward(self, inputs): tensor = inputs.view(-1, 3, 32, 32) tensor = F.relu(self.conv1(tensor)) tensor = self.pool1(tensor) tensor = F.relu(self.conv2(tensor)) tensor = self.pool2(tensor) tensor = F.relu(self.conv3(tensor)) # print(tensor.shape) # raise(1) tensor = tensor.view(-1, 8*8*128) tensor = F.relu(self.fc1(tensor)) tensor = self.fc2(tensor) return tensor
这段代码是一个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函数,它接受一个输入张量 `inputs`,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卷积、池化和全连接操作,最终输出一个张量 `tensor`。
具体的实现过程如下:
1. 首先将输入张量 `inputs` 转换为 4 维张量,形状为 (-1, 3, 32, 32),其中 -1 表示自动计算 batch size。
2. 对这个 4 维张量执行第一个卷积操作 `self.conv1(tensor)`,并将输出张量传递给 ReLU 激活函数 `F.relu`,得到一个新的张量 `tensor`。
3. 对这个张量执行第一个池化操作 `self.pool1(tensor)`,将其下采样到一半的大小。
4. 对这个张量执行第二个卷积操作 `self.conv2(tensor)`,并将输出张量传递给 ReLU 激活函数 `F.relu`,得到一个新的张量 `tensor`。
5. 对这个张量执行第二个池化操作 `self.pool2(tensor)`,将其下采样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大小。
6. 对这个张量执行第三个卷积操作 `self.conv3(tensor)`,并将输出张量传递给 ReLU 激活函数 `F.relu`,得到一个新的张量 `tensor`。
7. 将这个张量展平成一个一维张量 `tensor.view(-1, 8*8*128)`,其中 8*8*128 是第三个卷积层输出的特征图大小。
8. 对这个一维张量执行第一个全连接操作 `self.fc1(tensor)`,并将输出张量传递给 ReLU 激活函数 `F.relu`,得到一个新的张量 `tensor`。
9. 对这个张量执行第二个全连接操作 `self.fc2(tensor)`,得到最终的输出张量 `tensor`。
整个前向传播的过程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逐层计算过程,其中每一层都是由卷积、池化、激活函数和全连接操作组成的。通过这些操作,神经网络能够将输入张量映射到一个输出张量,从而实现对图像分类的任务。
def forward(self, inputs): tensor = inputs.view(-1, 1, 28, 28) #尺寸 tensor = F.relu(self.conv1(tensor)) tensor = self.pool1(tensor) tensor = F.relu(self.conv2(tensor)) tensor = self.pool2(tensor) tensor = F.relu(self.conv3(tensor)) tensor = tensor.view(-1, 7*7*120) tensor = F.relu(self.fc1(tensor)) tensor = self.fc2(tensor) return tensor 解释代码,尤其第二句
这段代码是一个神经网络模型的前向传播部分。它接受一个输入张量 `inputs`,然后通过一系列操作将其转换为一个输出张量 `tensor`。
在第二句代码中,`inputs.view(-1, 1, 28, 28)` 是对输入张量进行形状变换的操作。这里的 `-1` 表示根据输入张量的大小自动推断出第一维的大小,`1` 表示通道数(对于灰度图像来说只有一个通道),`28, 28` 表示图像的高度和宽度。
所以,这行代码的作用是将输入张量 `inputs` 变换为形状为 (batch_size, 1, 28, 28) 的四维张量,其中 `batch_size` 是输入张量中样本的数量。这种形状通常用于处理图像数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