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输出系统原理】:习题指导带你深入理解工作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1-08 23:41:56 阅读量: 6 订阅数: 9
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
5星 · 资源好评率100%
![【输入输出系统原理】:习题指导带你深入理解工作原理](https://m.media-amazon.com/images/S/aplus-media-library-service-media/fa50ba48-7cf8-411e-a153-fbfb7d7e3d56.__CR0,0,970,600_PT0_SX970_V1___.jpg)
# 摘要
输入输出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负责数据交换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输入输出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组成,深入探讨了数据交换机制,包括工作模式、数据传输控制及缓冲管理。文章还涉及了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特性、驱动程序和性能评估,以及输入输出系统编程与实践中的错误处理与调试、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最后,本文展望了高性能输入输出技术、标准与协议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虚拟化技术与新兴技术对输入输出系统的影响,指出了未来技术挑战和研究方向。
# 关键字
输入输出系统;数据交换机制;设备管理;编程与实践;安全性与可靠性;性能评估
参考资源链接:[《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习题集答案详解](https://wenku.csdn.net/doc/12svqzx3eg?spm=1055.2635.3001.10343)
# 1. 输入输出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 1.1 基本概念
输入输出系统(I/O系统)是计算机硬件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的桥梁。它负责管理和协调数据从外设传输到中央处理器(CPU)以及从CPU传送到外设的过程。I/O系统不仅包括了物理设备,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和网络接口等,还涵盖了控制这些设备的软件和接口标准。
## 1.2 系统组成
输入输出系统通常由以下几个核心部分组成:
- **I/O设备**:包括用户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和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
- **接口**:设备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连接部件,提供物理连接和数据转换功能。
- **控制器/适配器**:控制硬件设备与系统总线之间的数据流。
- **软件驱动程序**:允许操作系统与硬件设备通信的程序代码。
在深入理解I/O系统的工作原理之前,首先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组成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I/O系统的基础框架,从而确保了数据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正确传输和处理。接下来的章节将详细探讨输入输出系统的不同方面,包括数据交换机制、设备管理、编程接口、错误处理、性能优化,以及系统的高级主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 2. 输入输出系统的数据交换机制
### 2.1 输入输出系统的工作模式
#### 2.1.1 中断驱动模式的原理与应用
中断驱动模式是一种常见的数据交换机制,它允许设备在需要CPU注意时发送中断信号,从而触发CPU执行相应的服务程序。当中断发生时,CPU停止当前的工作,转而处理中断服务程序,处理完毕后再返回原程序继续执行。这种模式可以提高CPU的利用率,因为它能够处理更多的任务而不是长时间等待慢速设备的输入输出。
在中断驱动模式中,CPU和I/O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通常经历以下步骤:
1. 设备准备就绪后发送中断信号。
2. CPU响应中断,暂停当前任务。
3. CPU跳转到中断服务程序执行数据传输。
4. 完成数据传输后,中断服务程序会通知设备数据传输完成。
5. CPU恢复被中断的程序继续执行。
实现中断驱动模式的代码示例如下:
```c
// 假设有一个中断服务程序处理数据传输
void interrupt_handler() {
// 检查中断类型和设备状态
// 执行数据传输操作
// 清除中断标志,准备下一次中断
}
// 主程序
int main() {
// 初始化设备和中断控制器
// ...
// 开启中断,等待中断发生
enable_interrupts();
// 主程序的其他任务
// ...
return 0;
}
```
在上述代码中,`interrupt_handler` 函数会在中断发生时由操作系统调用,而 `enable_interrupts` 函数则是使能中断,允许CPU响应外部中断信号。
中断驱动模式在多任务操作系统中广泛应用,因为它可以有效解决CPU和I/O设备速度不匹配的问题,提高系统的并行处理能力。然而,频繁的中断处理会消耗CPU资源,可能造成系统开销增加,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权衡使用。
#### 2.1.2 直接存储器访问(DMA)的工作机制
直接存储器访问(DMA)是一种允许外设直接访问系统内存的硬件机制,而不需要CPU参与数据的读写操作。这种方式减少了CPU的干预,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在DMA模式下,当I/O设备准备好数据后,它可以直接向系统内存发起传输请求,而CPU则可以在DMA传输过程中执行其他任务。
DMA机制的工作流程大致如下:
1. I/O设备准备就绪,并向DMA控制器发起DMA请求。
2. DMA控制器向CPU发出DMA请求信号,并在获得CPU授权后接管总线控制。
3. DMA控制器直接将数据从设备传输到内存,或者从内存传输到设备。
4. 数据传输完成后,DMA控制器通知I/O设备和CPU。
5. CPU恢复总线控制,并继续执行之前的任务。
DMA控制的代码示例可能包括对硬件寄存器的操作,如下所示:
```c
// 假设有一个函数配置DMA控制器
void configure_dma() {
// 设置DMA源地址和目标地址
// 设置数据传输的字节数
// 启动DMA传输
}
// 主程序中配置DMA
int main() {
// 初始化设备和DMA控制器
// ...
// 配置DMA参数
configure_dma();
// 主程序的其他任务
// ...
return 0;
}
```
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DMA控制器是一个关键的组件,用于高效地管理数据在内存和外设之间的移动。DMA不仅适用于硬盘和网络接口等高速设备,也适用于各种需要高效数据传输的场景。使用DMA可以显著减少CPU的负担,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 3. 输入输出系统的设备管理
## 3.1 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与特性
### 3.1.1 输入设备的工作原理与类型
输入设备是计算机系统中用于向计算机内部输入原始数据和处理信息的外部设备。它们的工作原理基于将用户操作或外部环境信号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电信号。例如,键盘将用户按键的压力转换为键盘扫描码,然后通过接口电路传输给计算机;鼠标通过移动轨迹和按键操作转换为坐标位置数据和按钮信号。
输入设备的类型繁多,常见的有键盘、鼠标、扫描仪、摄像头、触摸屏等。每种设备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适用领域。例如,触摸屏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和自助服务设备,而扫描仪主要用于图像和文档数字化。
### 3.1.2 输出设备的工作原理与类型
输出设备则是将计算机处理结果以用户或设备能识别的形式展示出来的设备。这些设备把计算机处理的二进制信息转换为图像、声音、打印文本或其他形式的信息输出。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扬声器、绘图仪等。
输出设备的多样性允许计算机以多种方式与用户交互。显示器通过将电子信号转换为光信号来展示图像;打印机将文本和图形信息转换为纸张上的墨迹;而扬声器则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声波,产生音频输出。
## 3.2 输入输出设备的驱动程序
### 3.2.1 驱动程序的作用与结构
驱动程序是位于操作系统和硬件设备之间的软件,它们的功能是为硬件设备提供一个与操作系统通信的接口。驱动程序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 将操作系统发出的抽象请求转换为硬件能理解的指令。
- 对硬件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和管理。
- 为操作系统提供设备的状态信息和诊断功能。
- 实现对硬件的配置和优化。
驱动程序的结构一般包括初始化代码、数据处理、中断服务例程(ISR)和直接内存访问(DMA)支持等部分。初始化代码负责设备的启动和初始化设置;数据处理涉及数据的读取和写入操作;中断服务例程处理硬件中断;DMA支持处理不需要CPU介入的数据传输。
### 3.2.2 驱动程序的安装与配置
驱动程序的安装通常可以通过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器或专门的驱动安装程序来完成。安装过程中,系统会检测到新的硬件设备,并引导用户从设备制造商的网站下载或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
配置驱动程序涉及到一系列的步骤,如设备的启用、禁用、更新和回滚。在某些情况下,用户可能需要手动指定驱动程序文件的位置,或者对驱动程序进行特定的设置以优化性能或兼容性。
## 3.3 输入输出设备的性能评估
### 3.3.1 性能指标的定义与测量
输入输出设备的性能评估涉及多个关键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 **响应时间**:设备从接收到命令到开始输出的时间。
-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的数据量。
- **传输速率**:设备传输数据的速率。
- **精度**:设备输出结果的准确程度。
- **可靠性和稳定性**:设备长时间运行的故障率和稳定性。
测量这些性能指标通常需要使用特定的软件工具和标准测试流程。例如,打印机的打印速度和打印质量可以通过打印标准文档来评估,而硬盘的传输速率则可以通过专门的磁盘性能测试软件来测量。
### 3.3.2 常见性能优化策略
性能优化策略通常包括硬件升级、软件调整和环境优化等方面。硬件升级包括增加内存、提高存储设备的读写速度或采用更先进的输入输出设备。软件调整可能涉及更新驱动程序、调整操作系统的相关设置或优化应用程序的输入输出操作。
环境优化则可能包括改善供电质量、减少电磁干扰或调整设备的物理布局以减少延迟。对于输入设备,如键盘和鼠标,提高性能可能意味着减少按键和移动检测的延迟,而对于输出设备如打印机,则可能意味着提高打印速度和打印质量。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详细讨论了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工作原理、驱动程序以及性能评估。通过深入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的特点以及它们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掌握驱动程序的安装和配置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这些知识不仅对硬件选择和维护至关重要,也为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 4. 输入输出系统的编程与实践
## 4.1 输入输出系统编程接口
### 4.1.1 系统调用与API的使用
在操作系统中,系统调用(System Call)是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标准接口,它为应用程序提供了访问硬件资源和执行系统管理任务的能力。系统调用通常由操作系统内核提供,并且被封装在高级编程语言中的库函数或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中,使得开发人员无需直接处理底层的系统调用机制。
在Unix和类Unix系统中,例如Linux,常见的系统调用包括用于文件操作的`open()`, `read()`, `write()`, `close()`,用于进程控制的`fork()`, `exec()`, `exit()`,以及用于通信的`pipe()`, `socket()`等。通过使用这些API,程序员可以执行各种输入输出操作。
下面是一个使用C语言编写的简单的文件读取程序,它演示了如何使用标准库中的文件操作函数,这些函数在底层实现了系统调用:
```c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 {
FILE *fp = fopen("example.txt", "r"); // 打开文件
if (fp == NULL) {
perror("文件打开失败");
return EXIT_FAILURE;
}
char c;
while ((c = fgetc(fp)) != EOF) { // 从文件读取字符直到文件结束
putchar(c); // 输出字符
}
fclose(fp); // 关闭文件
return EXIT_SUCCESS;
}
```
在这个例子中,`fopen()`, `fgetc()`, `fclose()` 分别是用于打开文件、从文件读取字符和关闭文件的库函数。这些函数在执行时会调用底层的操作系统系统调用,例如在Unix-like系统中,它们对应于`open`, `read`, `close`系统调用。
### 4.1.2 编程实例分析
让我们以一个编程实例来深入分析如何在实际编程中使用输入输出系统编程接口。
假设我们有一个需要将用户输入的数据保存到文件,并且读取文件数据后再进行处理的应用场景。以下是使用C语言实现的一个简单示例:
```c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void save_data_to_file(const char *filename, const char *data) {
FILE *file = fopen(filename, "w"); // 以写入模式打开文件
if (file == NULL) {
perror("文件打开失败");
exit(EXIT_FAILURE);
}
fputs(data, file); // 将数据写入文件
fclose(file); // 关闭文件
}
void read_data_from_file(const char *filename) {
FILE *file = fopen(filename, "r"); // 以读取模式打开文件
if (file == NULL) {
perror("文件打开失败");
exit(EXIT_FAILURE);
}
char c;
while ((c = fgetc(file)) != EOF) { // 从文件读取数据直到文件结束
putchar(c); // 输出数据
}
fclose(file); // 关闭文件
}
int main() {
const char *data = "Hello, World!";
const char *filename = "output.txt";
save_data_to_file(filename, data); // 将数据保存到文件
read_data_from_file(filename); // 从文件读取数据
return EXIT_SUCCESS;
}
```
在这个程序中,我们定义了两个函数`save_data_to_file`和`read_data_from_file`,分别用于将数据写入文件和从文件读取数据。这两个函数内部使用了标准的C库文件操作函数`fopen`, `fputs`, `fgetc`和`fclose`。这展示了如何通过高级编程接口实现输入输出操作。
在实际的编程实践中,除了C语言,其他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Go等都提供了丰富的库和模块,简化了文件操作等输入输出任务。但是不论使用哪种编程语言,其背后实现的底层机制都与系统调用紧密相关。
## 4.2 输入输出系统的错误处理与调试
### 4.2.1 错误码与错误信息的解析
在进行输入输出操作时,经常会遇到各种错误情况。为了能够正确处理这些错误,开发者需要了解常见的错误码以及如何解析错误信息。
例如,在Unix-like系统中,当一个系统调用失败时,它会返回一个负值的错误码。每个错误码都有一个对应的错误信息,可以通过全局变量`errno`或者`strerror`函数获得。
下面是一个示例代码,演示了如何捕获和处理文件操作中的错误:
```c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errno.h>
void safe_fopen(const char *filename, const char *mode) {
FILE *file = fopen(filename, mode);
if (file == NULL) {
switch (errno) {
case EACCES:
fprintf(stderr, "打开文件失败:没有权限。\n");
break;
case ENOENT:
fprintf(stderr, "打开文件失败:文件不存在。\n");
break;
case EFBIG:
fprintf(stderr, "打开文件失败:文件太大。\n");
break;
default:
fprintf(stderr, "打开文件失败,错误号: %d\n", errno);
}
exit(EXIT_FAILURE);
}
// 文件操作成功,可以继续处理文件
}
```
在此代码段中,我们定义了一个`safe_fopen`函数,它尝试打开一个文件,并且检查返回的文件指针是否为NULL。如果是,使用`switch`语句检查`errno`变量的值,并输出相应的错误信息。这个错误信息告诉开发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文件打开失败。
错误码的解析不仅仅局限于文件操作。它适用于所有涉及系统调用的编程场景,如网络编程、进程管理、内存分配等。开发者应当熟悉常见的错误码以及它们的含义,并利用这些错误码进行有效的错误处理和调试。
### 4.2.2 调试工具与调试技巧
调试是在软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允许开发者了解程序的运行情况,找出并修复错误。有多种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开发者进行高效的调试。
#### 调试工具
1. **编译器调试选项**:大多数现代编译器(如GCC、Clang)都支持各种调试选项。使用这些选项(如`-g`,生成调试信息)可以编译代码,以便在使用调试器时获得更详细的程序信息。
2. **命令行调试器**:如GDB(GNU Debugger),是一个广泛使用的命令行调试工具。它支持源码级调试,断点设置,步进,变量检查和修改等。
3. **集成开发环境(IDE)调试功能**:大多数IDE(如Visual Studio, Eclipse, CLion)内嵌了强大的调试工具。它们通常提供了图形用户界面,允许用户以可视化的方式设置断点、观察变量和控制程序的执行流程。
4. **内存调试工具**:如Valgrind,可以帮助开发者检查内存泄漏、竞争条件和其他内存问题。
#### 调试技巧
- **逐步执行**:这是最常用的调试方法,通过逐行执行代码,观察每一步的输出结果和变量状态,来定位问题。
- **检查日志和输出**:通过打印关键变量和程序输出,开发者可以跟踪程序执行情况。
- **断点**:在代码的特定位置设置断点,当程序运行到该位置时暂停,允许开发者检查此时的程序状态。
- **条件断点**:断点触发的条件是可设置的,例如,只有当某个变量达到特定值时断点才会被触发。
- **内存断点**:当程序尝试读取或写入特定的内存地址时触发断点。
- **事后调试**:使用如GDB的core dump功能,可以对运行时崩溃的程序进行事后调试,找出导致崩溃的原因。
例如,以下是在GDB中设置断点并逐步执行的一个简单演示:
```bash
(gdb) break main
(gdb) run
(gdb) step
(gdb) print var_name
(gdb) continue
```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告诉GDB在程序的入口点`main`处设置一个断点,然后运行程序。使用`step`命令来执行下一行代码,并使用`print`命令输出变量`var_name`的值。最后,`continue`命令会继续执行程序直到下一个断点或结束。
### 4.3 输入输出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 4.3.1 安全机制的构建与应用
安全机制的构建对于输入输出系统来说至关重要。输入输出操作可以成为攻击者利用的攻击面,因此需要特别注意。
1. **输入验证**:确保所有的输入数据都经过适当的验证。输入数据不应当包含任何恶意代码或非法格式。例如,对Web表单的输入进行验证,确保用户输入是安全的。
2. **访问控制**:为输入输出设备或资源设置合适的访问权限。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敏感数据或执行敏感操作。在Unix系统中,可以使用`chown`, `chmod`命令更改文件所有权和权限。
3. **安全的API调用**:使用安全的API调用,避免潜在的缓冲区溢出和其他安全漏洞。例如,使用`fgets()`代替`gets()`,因为`gets()`不检查目标缓冲区的大小,容易导致溢出。
4. **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如使用SSL/TLS协议在传输过程中加密数据,以及使用AES或其他加密算法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
5. **错误处理**:实施恰当的错误处理机制,防止信息泄露。错误信息不应包含任何可能被攻击者利用的内部细节。
6. **防注入技术**:对于可能接受来自用户或其他外部源的数据,需要防止SQL注入、命令注入等攻击。
#### 4.3.2 可靠性设计与故障恢复
可靠性设计意味着开发输入输出系统时要考虑到各种潜在的故障场景,并设计系统来容忍这些故障。
1. **错误检测与恢复**:设计输入输出系统时,要包括错误检测机制,如循环冗余校验(CRC)和奇偶校验。确保系统能够检测到错误,并采取措施恢复到稳定状态。
2. **事务处理**:对于要求高度一致性和可靠性的情况,可以使用事务来保证一系列操作要么完全成功,要么完全不执行。
3. **日志记录**:记录详细的输入输出操作日志,有助于故障的快速定位和系统恢复。
4. **冗余设计**:通过冗余设计,比如双机热备、冗余磁盘阵列(RAID)等,确保关键组件发生故障时,有备份可以接管任务。
5. **负载均衡**:在网络输入输出操作中,使用负载均衡技术,分散请求到多个服务器,防止单点过载导致的系统故障。
6. **故障转移**:对于重要的系统,应当设计故障转移机制,确保一旦主系统发生故障,可以迅速切换到备用系统继续提供服务。
通过上述的构建安全机制和可靠性设计,可以显著增强输入输出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这不仅提升了系统的整体质量,而且能够更好地保护用户的数据和隐私。
# 5. 输入输出系统的高级主题与展望
## 5.1 高性能输入输出技术
### 5.1.1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的设计与应用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是计算机系统中用于减少处理器访问主内存所需平均时间的部件。它通过将最近使用的内存数据存储在更快的存储层来实现这一目标,从而提高数据访问速度。Cache的性能关键在于其设计,包括数据组织方式、替换策略、写策略等。
在Cache的设计中,通常采用的是“最近最少使用”(LRU)替换算法,这是因为它能够较好地预测数据的使用模式。此外,写回(Write Back)和写通(Write Through)策略也被广泛使用。写回策略能够减少写操作对带宽的影响,但增加了复杂性和处理时间。而写通策略简单快速,但会消耗更多的总线带宽。
Cache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CPU内部的多级Cache(L1、L2、L3 Cache),以及存储系统中的SSD缓存等。例如,SSD缓存能够利用快速的闪存存储来减少硬盘的读取延迟,提高整体的输入输出性能。
### 5.1.2 输入输出虚拟化技术的原理与实例
输入输出虚拟化技术允许在同一个物理硬件上运行多个虚拟设备,并为每个虚拟机提供独立的设备访问。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虚拟化层,它可以截取、重定向输入输出请求,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隔离。
在实现上,输入输出虚拟化可以分为全虚拟化和半虚拟化。全虚拟化不需要修改客户机操作系统(Guest OS),而半虚拟化需要在客户机操作系统中安装特定的虚拟化驱动。
一个实际的输入输出虚拟化实例是VMware的VMotion技术。VMotion允许虚拟机在不同的物理服务器之间迁移,而不会中断服务。这要求底层的输入输出设备对虚拟机来说是透明的,并且虚拟机的I/O操作可以在多个物理设备之间无缝迁移。
## 5.2 输入输出系统的标准与协议
### 5.2.1 I/O接口标准的比较与选择
I/O接口标准定义了计算机硬件组件之间连接的方式、电气特性、数据传输速率以及通信协议等。在众多I/O接口标准中,常见的有USB、SATA、PCIe等。选择合适的I/O接口标准对于保证系统性能和兼容性至关重要。
USB标准广泛用于通用数据传输和设备连接,具有支持热插拔、即插即用等特点。SATA是计算机中连接硬盘驱动器、固态驱动器的接口标准,以其低廉的成本和良好的性能受到欢迎。PCIe是一种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用于连接主板与各种插卡,以其高带宽和扩展性被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不同I/O接口标准的选择依赖于特定的应用需求。例如,如果需要频繁传输大量数据,那么选择PCIe接口的设备会更加适合。如果是为了连接多样的外围设备,USB接口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将更加突出。
### 5.2.2 通信协议在输入输出中的作用
通信协议是一系列规则和标准的集合,定义了数据传输的方式、格式、速率等。在输入输出系统中,通信协议的作用非常关键,它确保了数据能够在不同的设备和系统之间准确、高效地传输。
以PCI Express(PCIe)协议为例,它不仅规定了数据包的格式和传输规则,还定义了信号的物理层特性。这样,不同厂商生产的PCIe设备才能兼容并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另一个例子是NVMe(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协议,它专门为基于闪存的存储设备设计,优化了数据传输的延迟和吞吐量。与传统的SATA协议相比,NVMe在多核处理器和高速存储设备上表现出了卓越的性能。
## 5.3 输入输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 5.3.1 新兴技术对输入输出系统的影响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输入输出技术正在出现。例如,非易失性内存(NVM)技术正在逐渐改变数据存储的方式。NVM具有接近RAM的访问速度,但具备持久存储的能力,它预示着存储层次结构的重新设计。
物联网(IoT)技术的普及也对输入输出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IoT设备通常需要远程和低功耗的数据传输能力,因此,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如LoRaWAN和NB-IoT正在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 5.3.2 未来技术挑战与研究方向
输入输出系统面临着从存储到网络的多种技术挑战,包括数据吞吐量的提升、延迟的降低以及能效的优化。未来的输入输出技术研究可能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 存储类内存(SCM)的集成和应用:由于SCM具备高带宽和低延迟的特性,它可能会替代传统的存储层级,实现内存与存储的一体化。
- 基于软件定义的输入输出:软件定义的输入输出可以提供更加灵活和可编程的数据路径,实现更精细的资源控制和优化。
- 光电子技术在输入输出中的应用:随着摩尔定律的接近极限,传统的电子技术可能无法满足未来的需求,而光电子技术因其高速度和高带宽特性,为输入输出系统的性能提升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在所有这些研究方向中,不仅要考虑技术创新,还要注重其对系统整体性能和兼容性的影响。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输入输出技术的未来发展将继续是计算机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焦点。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