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数据结构】:精通冒泡排序,提升编码效率
发布时间: 2024-09-13 12:56:15 阅读量: 119 订阅数: 41
数据结构之冒泡排序算法 c语言ppt
![【C语言数据结构】:精通冒泡排序,提升编码效率](https://img-blog.csdnimg.cn/20200502180311452.pn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type_ZmFuZ3poZW5naGVpdGk,shadow_10,text_aHR0cHM6Ly9ibG9nLmNzZG4ubmV0L3JlYWxpemVfZHJlYW0=,size_16,color_FFFFFF,t_70)
# 1. 冒泡排序算法原理
## 1.1 冒泡排序的概念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
## 1.2 算法特点
冒泡排序算法的特点是实现简单,但效率较低,尤其在大量数据时。它的平均时间复杂度和最坏时间复杂度均为O(n^2),适用于小规模数据集。
## 1.3 工作原理
冒泡排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待排序序列从前向后(从下标较小的元素开始),依次比较相邻元素的值,若发现逆序则交换,使值较大的元素逐渐从前移向后部,就像水底下的气泡一样逐渐向上冒。
虽然冒泡排序不是一个高效的选择,但它是最容易理解和实现的排序算法之一,对于小数据量的排序依然有其实际应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冒泡排序的实现和优化策略。
# 2. 冒泡排序的实现与优化
## 2.1 冒泡排序的基本实现
### 2.1.1 算法描述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
算法复杂度:
- 时间复杂度:最坏情况和平均情况为O(n^2),最好情况为O(n)(当输入的数据已经是正序时)。
- 空间复杂度:O(1),因为它只使用常量级的临时空间。
### 2.1.2 代码实现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冒泡排序的实现,用Python编写:
```python
def bubble_sort(arr):
n = len(arr)
# 遍历所有数组元素
for i in range(n):
# Last i elements are already in place
for j in range(0, n-i-1):
# 遍历数组从0到n-i-1
# 交换如果发现元素arr[j]大于arr[j+1]
if arr[j] > arr[j+1]:
arr[j], arr[j+1] = arr[j+1], arr[j]
# 测试冒泡排序函数
arr = [64, 34, 25, 12, 22, 11, 90]
bubble_sort(arr)
print("Sorted array is:", arr)
```
执行这段代码后,你会看到输出结果是已经排序好的数组:`Sorted array is: [11, 12, 22, 25, 34, 64, 90]`。
该代码展示了冒泡排序最基础的逻辑:两层嵌套循环,内层循环用于比较并交换相邻的元素,外层循环控制排序的轮数。
## 2.2 冒泡排序的性能分析
### 2.2.1 时间复杂度分析
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分析主要基于其算法逻辑,即它所执行的操作数量与待排序数组的元素数量有关。根据算法描述,冒泡排序执行了两层循环:
- 外层循环运行次数为数组长度`n`;
- 内层循环在第一次迭代中进行`n-1`次比较,在第二次迭代中进行`n-2`次比较,以此类推。
因此,总共进行的比较次数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n-1) + (n-2) + ... + 1 = n*(n-1)/2`。由此可知,冒泡排序在最坏和平均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在最好情况下,即数组已经是排序好的,时间复杂度为O(n)。
### 2.2.2 空间复杂度分析
冒泡排序的空间复杂度分析相对简单。该算法仅需要一个额外空间用于元素的交换,因此空间复杂度为O(1)。这意味着无论输入数据的大小如何,冒泡排序所需要的存储空间都是固定的,不随数据量的增加而增加。
## 2.3 冒泡排序的优化策略
### 2.3.1 算法改进
为了优化冒泡排序,最直观的策略是引入一个标志位来判断数组是否已经排序完成。如果在一轮迭代中没有发生任何交换,这意味着数组已经有序,算法可以提前结束。以下是改进后的代码实现:
```python
def optimized_bubble_sort(arr):
n = len(arr)
for i in range(n):
swapped = False
for j in range(0, n-i-1):
if arr[j] > arr[j+1]:
arr[j], arr[j+1] = arr[j+1], arr[j]
swapped = True
if not swapped:
break
```
在这段代码中,`swapped`标志位用于跟踪数组在内层循环中是否发生了交换。如果在某次外层循环中`swapped`保持为`False`,则意味着数组已经排序,可以立即终止算法。
### 2.3.2 实际编码中的优化技巧
在实际编码时,除了上述提到的优化技巧外,还有一些额外的改进措施可以采用:
- **减少不必要的比较**:例如,在`n-i-1`的内循环中,对于已经排序好的部分,我们可以将内循环的结束条件适当缩短。
- **处理重复元素**:使用“鸡尾酒排序”这种变体,它是一种双向冒泡排序,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排序,有助于更快地处理具有大量重复值的数组。
在改进冒泡排序时,虽然可以改善其在特定情况下的性能,但其固有的O(n^2)时间复杂度仍然限制了它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的应用。对于大数据集,更高效的排序算法如快速排序或归并排序会是更好的选择。然而,冒泡排序在教学和理解排序算法的基础概念方面仍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 3. 冒泡排序与其他排序算法的比较
冒泡排序作为最基础的排序算法之一,在理解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它与其他排序算法之间的差异。本章将深入比较冒泡排序与其他简单和高效排序算法,并讨论它们各自的应用场景和选择标准。
## 3.1 冒泡排序与其他简单排序的对比
### 3.1.1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每次从未排序的序列中选出最小(或最大)的元素,存放到未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 算法描述
选择排序基本步骤如下:
1. 从待排序数据中,找到关键字最小的元素。
2. 如果最小元素不是待排序序列的第一个元素,交换它和第一个元素的位置。
3. 重复步骤1和步骤2,直到整个序列有序。
#### 代码实现
```python
def selection_sort(arr):
n = len(arr)
for i in range(n):
# 假设当前位置是最小值
min_index = i
for j in range(i+1, n):
if arr[j] < arr[min_index]:
min_index = j
# 交换找到的最小值与当前位置的值
arr[i], arr[min_index] = arr[min_index], arr[i]
return arr
# 测试
selection_sort([64, 34, 25, 12, 22, 11, 90])
```
#### 性能分析
- 时间复杂度:O(n^2),在选择排序中,无论什么情况,执行的比较次数都是固定的,因为每次都是在未排序序列中选择最小值。
- 空间复杂度:O(1),选择排序是原地排序,不需要额外存储空间。
选择排序与冒泡排序相比,两者时间复杂度都是O(n^2),但选择排序的交换次数比冒泡排序少。选择排序每轮都只进行一次交换,而冒泡排序可能进行多次交换。
### 3.1.2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
#### 算法描述
插入排序基本步骤如下:
1. 从第一个元素开始,该元素可以认为已经被排序。
2. 取出下一个元素,在已经排序的元素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
3. 如果该元素(已排序)大于新元素,将该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4. 重复步骤3,直到找到已排序的元素小于或者等于新元素的位置。
5. 将新元素插入到该位置后。
6. 重复步骤2~5。
#### 代码实现
```python
def insertion_sort(arr):
for i in range(1, len(arr)):
key = arr[i]
j = i-1
# 将arr[i]插入到已排序序列arr[0...i-1]中
while j >=0 and key < arr[j]:
arr[j+1] = arr[j]
j -= 1
arr[j+1] = key
return arr
# 测试
insertion_sort([64, 34, 25, 12, 22, 11, 90])
```
#### 性能分析
- 时间复杂度:最坏情况下为O(n^2),平均情况下也是O(n^2),但是它的最好情况可以达到O(n),当输入数组已经是正序时。
- 空间复杂度:O(1),因为也是原地排序。
插入排序比冒泡排序更高效,尤其是在数组接近排序完成时,插入排序的性能会更好。
## 3.2 冒泡排序与高效排序算法的对比
### 3.2.1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是一种分而治之的排序算法,它通过一个分区操作将数据分为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一部分的所有数据要小,然后再递归地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
#### 算法描述
快速排序的基本步骤:
1. 从数组中选择一个元素作为"基准"(pivot)。
2. 重新排序数组,所有比基准值小的元素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比基准值大的元素摆放在基准的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退出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组的中间位置。
3. 递归地(recursive)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组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组排序。
#### 代码实现
```python
def quick_sort(arr):
if len(arr) <= 1:
return arr
else:
pivot = arr[0]
less = [x for x in arr[1:] if x <= pivot]
greater = [x for x in arr[1:] if x > pivot]
return quick_sort(less) + [pivot] + quick_sort(greater)
# 测试
quick_sort([64, 34, 25, 12, 22, 11, 90])
```
#### 性能分析
- 时间复杂度:在平均情况下,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最坏情况是O(n^2),但这种情况很少见。
- 空间复杂度:快速排序的递归实现的空间复杂度是O(logn),主要消耗在递归调用栈上。
快速排序在实际应用中比冒泡排序快得多,尤其是在数据量较大时。
### 3.2.2 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是建立在归并操作上的一种有效的排序算法。该算法是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
#### 算法描述
归并排序的基本步骤如下:
1. 申请空间,使其大小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之和,该空间用来存放合并后的序列。
2. 设定两个指针,最初位置分别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
3. 比较两个指针所指向的元素,选择相对小的元素放入到合并空间,并移动指针到下一个位置。
4. 重复步骤3直到某一指针到达序列尾。
5. 将另一序列剩下的所有元素直接复制到合并序列尾。
#### 代码实现
```python
def merge_sort(arr):
if len(arr) <= 1:
return arr
mid = len(arr) // 2
left = merge_sort(arr[:mid])
right = merge_sort(arr[mid:])
return merge(left, right)
def merge(left, right):
result = []
i = j = 0
while i < len(left) and j < len(right):
if left[i] < right[j]:
result.append(left[i])
i += 1
else:
result.append(right[j])
j += 1
result += left[i:]
result += right[j:]
return result
# 测试
merge_sort([64, 34, 25, 12, 22, 11, 90])
```
#### 性能分析
- 时间复杂度: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始终为O(nlogn),无论最坏、平均和最好的情况。
- 空间复杂度:由于要创建与原数组大小相等的空间,归并排序的空间复杂度为O(n)。
归并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它比冒泡排序要快很多,并且是稳定的。因此,当对一个大量数据进行排序并且要求稳定性时,可以优先选择归并排序。
### 3.2.3 堆排序
堆排序是一种选择排序,它的最坏、平均和最好时间复杂度均为O(nlogn)。堆排序的性能较稳定,且不受输入数据的影响。
#### 算法描述
堆排序的基本步骤如下:
1. 构建初始堆,把待排序的数组构造成一个大顶堆(或小顶堆)。
2. 把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交换,将最大的元素放到数组末端。
3. 重新调整堆为大顶堆。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堆中元素只剩下一个。
#### 代码实现
```python
def heapify(arr, n, i):
largest = i
l = 2 * i + 1
r = 2 * i + 2
# 如果左子节点大于根节点
if l < n and arr[i] < arr[l]:
largest = l
# 如果右子节点大于当前最大节点
if r < n and arr[largest] < arr[r]:
largest = r
# 如果最大不是根节点
if largest != i:
arr[i], arr[largest] = arr[largest], arr[i] # 交换
# 递归地定义子堆
heapify(arr, n, largest)
def heap_sort(arr):
n = len(arr)
# 构建大顶堆
for i in range(n // 2 - 1, -1, -1):
heapify(arr, n, i)
# 一个个从堆顶取出元素
for i in range(n-1, 0, -1):
arr[i], arr[0] = arr[0], arr[i] # 交换
heapify(arr, i, 0)
return arr
# 测试
heap_sort([64, 34, 25, 12, 22, 11, 90])
```
#### 性能分析
- 时间复杂度: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无论数据是什么顺序。
- 空间复杂度:O(1),堆排序是原地排序算法,不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
堆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算法。其在数据量较大时性能比较稳定,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排序算法。
## 3.3 排序算法的选择与应用场景
### 3.3.1 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排序算法保持相同的元素在排序前后的相对次序不变。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和堆排序都是不稳定排序,而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归并排序是稳定的排序算法。在某些场景下,例如需要保持记录顺序的场合,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标准。
### 3.3.2 内部排序与外部排序
内部排序是指所有排序操作都在内存中完成,而外部排序涉及的排序数据量太大,不能完全加载到内存中进行,通常需要借助外部存储。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堆排序通常用于内部排序。对于外部排序,如处理大规模数据集,则需要采用特殊的外部排序算法,如外部归并排序。
在选择排序算法时,不仅要考虑排序的性能,还要考虑数据的规模、数据的特点、算法的稳定性以及内存的使用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排序算法,可以使我们既能够高效地排序数据,又能够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
# 4. 冒泡排序的实际应用案例
在理解了冒泡排序的基础知识后,我们将深入了解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冒泡排序虽然在处理大量数据时效率不高,但因其简单易懂,仍然在某些场景下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章节将通过案例来分析冒泡排序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 4.1 冒泡排序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 4.1.1 小规模数据集排序
由于冒泡排序实现简单,且对于小数据量的数组排序足够快速,它在处理小规模数据集时表现良好。例如,对于一些配置文件中固定的、数量较少的数据项排序,使用冒泡排序可能是最佳选择。
```java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int[] arr) {
for (int i = 0; i < arr.length - 1; i++) {
for (int j = 0; j < arr.length - 1 - i; j++) {
if (arr[j] > arr[j + 1]) {
// 交换两个元素的位置
int te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emp;
}
}
}
}
```
在上述Java代码中,`arr` 是需要排序的数组。从代码中可以看到,冒泡排序通过重复遍历数组,每次遍历时比较相邻元素并根据需要交换它们的位置。如果数组已经是排序好的,算法将在第一次遍历后立即结束。
### 4.1.2 数据清洗中的应用
在数据清洗过程中,冒泡排序可以用于对数据进行初步排序,尤其是在数据量不大且对排序时间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例如,在处理日志文件时,我们可能需要将日志按时间顺序排列以便分析。
```python
def bubble_sort(arr):
n = len(arr)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0, n-i-1):
if arr[j] > arr[j+1]:
arr[j], arr[j+1] = arr[j+1], arr[j]
```
在该Python示例中,`arr` 是需要排序的列表。冒泡排序通过简单的嵌套循环实现,非常适合用来演示和教学。
## 4.2 冒泡排序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 4.2.1 资源受限环境下的应用
在资源受限的嵌入式系统中,如微控制器上运行的环境,内存和处理器资源非常宝贵。冒泡排序由于其对内存的需求极低(仅需要一个临时变量来交换元素),因此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选择。这种情况下,冒泡排序的低空间复杂度比其时间效率更重要。
### 4.2.2 代码优化实例
在嵌入式系统中,我们常常需要对冒泡排序算法进行优化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可以增加一个标志位来判断数组是否已经排序完成,以减少不必要的迭代。
```c
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n) {
int i, j, temp;
int swapped;
for (i = 0; i < n-1; i++) {
swapped = 0;
for (j = 0; j < n-i-1; j++) {
if (arr[j] > arr[j+1]) {
temp = arr[j];
arr[j] = arr[j+1];
arr[j+1] = temp;
swapped = 1;
}
}
// 如果没有元素交换,说明数组已排序完成
if (swapped == 0)
break;
}
}
```
在这个优化后的C代码示例中,增加了`swapped`标志位。如果在某次迭代中没有任何元素交换,那么可以提前结束排序,因为这意味着数组已经是排序好的了。
## 4.3 教学与学习中的冒泡排序
### 4.3.1 编程教育中的重要性
冒泡排序通常作为算法教学的入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排序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如算法逻辑、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等。由于其算法简单,它允许学生专注于学习更复杂的概念之前,先掌握排序的基本思想。
### 4.3.2 初学者如何理解冒泡排序
对于初学者而言,通过实际编写冒泡排序代码来理解算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常,初学者可以首先尝试使用伪代码来表达排序过程,然后将其转化为实际的代码,例如以下的伪代码:
```
1. 开始循环,外循环遍历数组中的每个元素。
2. 在外循环的每次迭代中,内循环遍历从第一个元素到数组长度减一的元素。
3. 如果当前元素大于下一个元素,交换它们的位置。
4. 内循环结束后,数组中最大的元素将被放置在正确的位置。
5. 重复步骤1到4,直到数组完全排序。
```
通过将伪代码转换成实际编程语言的代码,初学者能够加深对冒泡排序逻辑和算法流程的理解。
通过本章节的内容,我们了解了冒泡排序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案例,并且通过具体的代码实现和优化策略,为读者提供了动手操作和深入思考的机会。从数据处理到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再到编程教育的案例,冒泡排序因其简单性而在多个领域内仍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下一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冒泡排序的进阶理解和拓展应用,以及非比较排序算法和排序算法的新趋势。
# 5. 冒泡排序的进阶理解与拓展
冒泡排序是学习排序算法的基础,但其局限性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显而易见。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非比较排序算法和排序算法的变体开始受到关注。本章将深入探讨冒泡排序的进阶知识和扩展内容。
## 5.1 非比较排序算法的探索
非比较排序算法与传统的冒泡排序不同,它们不直接比较元素之间的大小,而是采用其他方法确定元素的排列顺序。非比较排序通常有更好的性能表现,尤其是在数据分布特定的场景下。
### 5.1.1 计数排序
计数排序(Counting Sort)是一种非比较型排序算法。它利用数据值为有限整数的特性,使用一个额外的数组C,其中第i个元素是待排序数组中值等于i的元素的个数。
**算法描述**:
1. 找出待排序的数组中最大和最小的元素;
2. 统计数组中每个值为i的元素出现的次数,存入数组C的第i项;
3. 对所有的计数累加(从C中的第一个元素开始,每一项和前一项相加);
4. 反向填充目标数组:将每个元素i放在新数组的第C(i)项,每放一个元素就将C(i)减去1。
**代码实现**:
```python
def counting_sort(arr):
max_val = max(arr)
min_val = min(arr)
range_of_elements = max_val - min_val + 1
count = [0] * range_of_elements
output = [0] * len(arr)
# 计算元素出现次数
for num in arr:
count[num - min_val] += 1
# 累加计数数组
for i in range(1, len(count)):
count[i] += count[i - 1]
# 根据count数组进行排序
for num in reversed(arr):
output[count[num - min_val] - 1] = num
count[num - min_val] -= 1
return output
# 示例使用
array = [4, 2, 2, 8, 3, 3, 1]
sorted_array = counting_sort(array)
print(sorted_array)
```
### 5.1.2 桶排序
桶排序(Bucket Sort)将数组分到有限数量的桶里。每个桶再个别排序(有可能再使用别的排序算法或是以递归方式继续使用桶排序进行排序),最后将各个桶中的元素合并。
**算法描述**:
1. 设置一个定量的数组当作空桶;
2. 遍历输入数据,并且把数据一个一个放到对应的桶里去;
3. 对每个非空的桶进行排序;
4. 将非空桶中的元素合并。
**代码实现**(仅提供伪代码示例,因为具体实现依赖数据分布情况):
```python
def bucket_sort(arr, bucket_size=5):
min_value = min(arr)
max_value = max(arr)
bucket_count = (max_value - min_value) // bucket_size + 1
buckets = []
for i in range(bucket_count):
buckets.append([])
for j in range(len(arr)):
buckets[(arr[j] - min_value) // bucket_size].append(arr[j])
# 排序每个桶里的元素
sorted_array = []
for i in range(len(buckets)):
buckets[i] = quick_sort(buckets[i]) # 可以使用快速排序等高效算法
sorted_array.extend(buckets[i])
return sorted_array
# 示例使用
array = [0.897, 0.565, 0.656, 0.1234, 0.665, 0.3434]
sorted_array = bucket_sort(array)
print(sorted_array)
```
## 5.2 冒泡排序的变体与创新
冒泡排序虽然简单,但其基本思想可以在变体和创新中得到新的应用。
### 5.2.1 双向冒泡排序
双向冒泡排序(也称为鸡尾酒排序或双向链排序)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它不仅像冒泡排序那样将大的元素向右冒泡,同时也将小的元素向左冒泡。
**算法描述**:
1. 设置两个标记,分别指向数组的开始和结束位置;
2. 向右进行一次冒泡排序,将最大的元素移动到数组的末尾;
3. 将左标记向右移动一位,并进行一次向左的冒泡排序,将最小的元素移动到数组的开始;
4.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左右标记相遇。
**代码实现**:
```python
def cocktail_sort(arr):
n = len(arr)
swapped = True
start = 0
end = n - 1
while swapped:
swapped = False
for i in range(start, end):
if arr[i] > arr[i + 1]:
arr[i], arr[i + 1] = arr[i + 1], arr[i]
swapped = True
if not swapped:
break
swapped = False
end -= 1
for i in range(end - 1, start - 1, -1):
if arr[i] > arr[i + 1]:
arr[i], arr[i + 1] = arr[i + 1], arr[i]
swapped = True
start += 1
return arr
# 示例使用
array = [5, 3, 2, 1, 4]
sorted_array = cocktail_sort(array)
print(sorted_array)
```
### 5.2.2 鸡尾酒排序
鸡尾酒排序(Cocktail Shaker Sort)是双向冒泡排序的一种别名,其排序过程就像摇动鸡尾酒杯一样,元素在排序过程中的移动是双向的。它的基本原理与双向冒泡排序相同,故不赘述。
## 5.3 排序算法研究的新趋势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排序算法不断被提出,新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出现。
### 5.3.1 并行排序算法
并行排序算法利用现代多核处理器的能力,通过并行计算来提高排序速度。比如,可以将数组分成多个子数组,使用多个处理器同时对子数组进行排序,最后合并结果。
### 5.3.2 排序算法的理论进展
排序算法的理论进展主要体现在对排序算法性能的深入研究上,例如对排序算法的随机性、平均情况下的性能分析,以及对特定类型数据排序的算法优化等。研究者们致力于寻找更优的排序算法,或者对现有算法进行改进以适应新的计算场景。
上述内容涵盖了冒泡排序的一些进阶主题,包括探索非比较排序算法、变体排序的介绍以及排序算法研究的新趋势。虽然冒泡排序在性能上并不突出,但通过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拓展我们对排序算法整体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