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中的图及其表示方法
发布时间: 2024-01-01 19:06:46 阅读量: 61 订阅数: 21
图的四种表示方法(邻接表, 邻接矩阵, 十字链表, 邻接多重表).cpp
# 第一章:图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 1.1 图的基本概念
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结构,用于描述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它由顶点集合和边集合构成,可以表示各种实际问题中的关系。图中的每个顶点可以代表一个实体,而每条边则表示实体之间的连接或关联关系。
## 1.2 图的分类
根据图中的边是否具有方向和权重,图可以分为有向图和无向图,以及带权图。有向图中的边有方向性,表示一种单向关系;无向图中的边没有方向性,表示双向关系;带权图中的边具有一定的权重,表示某种衡量标准或距离。
## 1.3 图的基本表示方法
图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表示,常用的有邻接矩阵和邻接表两种方法。邻接矩阵是一个二维矩阵,其中矩阵的行和列分别代表图中的顶点,矩阵元素的值表示对应顶点之间是否有边相连。邻接表是通过链表的方式表示图,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顶点,而每个节点中的链表存储与该顶点相邻的顶点信息。
以上是图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基本表示方法的介绍。接下来将进一步学习邻接矩阵和邻接表的具体实现和操作。
## 第二章:邻接矩阵表示法
### 2.1 邻接矩阵的定义
邻接矩阵是一种常用的图的表示方法,它通过一个二维矩阵来表示图中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在邻接矩阵中,矩阵的行和列表示图中的节点,矩阵元素表示节点之间的边。
### 2.2 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
邻接矩阵可以使用二维数组来进行存储。对于一个有n个节点的图,邻接矩阵的大小为n × n。其中,数组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表示节点i和节点j之间的边。
在邻接矩阵中,如果两个节点之间存在一条边,则对应的矩阵元素的值为1;如果不存在边,则对应的矩阵元素的值为0。对于无向图来说,邻接矩阵是对称的,即矩阵中的第i行第j列元素的值等于第j行第i列元素的值。
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如下所示(以Python为例):
```python
class AdjacencyMatrix:
def __init__(self, num_vertices):
self.num_vertices = num_vertices
self.matrix = [[0] * num_vertices for _ in range(num_vertices)]
def add_edge(self, v1, v2):
if v1 >= self.num_vertices or v2 >= self.num_vertices:
return
self.matrix[v1][v2] = 1
self.matrix[v2][v1] = 1
def display(self):
for row in self.matrix:
print(row)
```
### 2.3 邻接矩阵的操作和实现
邻接矩阵可以进行以下操作和实现:
- 添加边:通过修改矩阵中对应元素的值来表示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
- 删除边:通过修改矩阵中对应元素的值来表示节点之间的断开关系。
- 查询边:通过矩阵中对应元素的值来判断节点之间是否有连接关系。
- 显示邻接矩阵:将矩阵的元素按照矩阵的形式进行显示。
下面是一个示例代码,展示了邻接矩阵的基本操作和实现:
```python
# 创建邻接矩阵
graph = AdjacencyMatrix(5)
# 添加边
graph.add_edge(0, 1)
graph.add_edge(0, 4)
graph.add_edge(1, 2)
graph.add_edge(1, 3)
graph.add_edge(1, 4)
graph.add_edge(2, 3)
graph.add_edge(3, 4)
# 显示邻接矩阵
graph.display()
```
输出结果为:
```
[0, 1, 0, 0, 1]
[1, 0, 1, 1, 1]
[0, 1, 0, 1, 0]
[0, 1, 1, 0, 1]
[1, 1, 0, 1, 0]
```
上述代码创建了一个包含5个节点的图,并通过添加边的操作来表示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最后,使用display方法将邻接矩阵进行显示。
邻接矩阵的优点是可以快速判断两个节点之间是否存在边,时间复杂度为O(1);缺点是对于稀疏图来说,会占用较多的空间。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需要根据图的具体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图表示方法。
## 第三章:邻接表表示法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图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图的邻接矩阵表示法。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另一种常用的图的表示方法:邻接表表示法。邻接表表示法是一种更加灵活高效的表示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 3.1 邻接表的定义
邻接表是一种由图中每个顶点的邻接点链表组成的数组,它将图的邻接关系以链表的形式进行存储。在邻接表中,对于每个顶点$v_i$,都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链表,链表中存储了与顶点$v_i$相邻接的顶点信息。
### 3.2 邻接表的存储结构
在实际的实现中,我们可以使用数组和链表结合的方式来表示邻接表。具体的存储结构可以采用数组来存储顶点,而每个顶点对应的链表则可以使用链表或者其他动态数据结构来表示。
### 3.3 邻接表的操作和实现
#### 3.3.1 创建邻接表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顶点和边的数据结构,然后通过遍历图的边集,构建邻接表表示图的结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使用数组来表示顶点,然后为每个顶点维护一个邻接表,用于存储与该顶点相邻接的顶点。
```python
class Vertex:
def __init__(self, key):
self.key = key
self.neighbors = []
class Graph:
def __init__(self):
self.vertices = []
def add_vertex(self, key):
vertex = Vertex(key)
self.vertices.append(vertex)
def add_edge(self, from_key, to_key):
for vertex in self.vertices:
if vertex.key == from_key:
vertex.neighbors.append(to_key)
```
#### 3.3.2 遍历邻接表
通过邻接表表示的图,我们可以实现各种图的遍历算法,例如深度优先搜索(DFS)和广度优先搜索(BFS)等。
```python
def dfs(graph, start_vertex, visited):
visited.add(start_vertex)
print(start_vertex)
for neighbor in graph.vertices[start_vertex].neighbors:
if neighbor not in visited:
dfs(graph, neighbor, visited)
def bfs(graph, start_vertex):
visited = set()
queue = []
visited.add(start_vertex)
queue.append(start_vertex)
while queue:
current = queue.pop(0)
print(current)
for neighbor in graph.vertices[current].neighbors:
if neighbor not in visited:
visited.add(neighbor)
queue.append(neighbor)
```
通过邻接表表示法,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图的遍历和搜索,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图结构。
### 结语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邻接表表示法的基本概念、存储结构和操作实现。邻接表作为一种图的表示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效率,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场景的需求。在下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图的遍历算法,结合邻接表表示法,探讨图的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算法的实现。
### 第四章:图的遍历算法
#### 4.1 深度优先搜索
深度优先搜索(Depth-First Search,DFS)是一种用于遍历或搜索树或图的算法。它从根节点开始,沿着树的深度遍历子节点,直到子节点为空或者满足某个条件为止。
##### 4.1.1 深度优先搜索的基本原理
深度优先搜索的基本原理是从起始节点出发,沿着一条路径一直往下走,直到不能再走为止,然后退回上一个节点,再继续走下一个路径,直到整张图都被遍历完为止。
##### 4.1.2 深度优先搜索的代码实现(Python)
```python
def dfs(graph, start, visited=None):
if visited is None:
visited = set()
visited.add(start)
print(start)
for next in graph[start] - visited:
dfs(graph, next, visited)
return visited
# 示例代码
graph = {'A': {'B', 'C'},
'B': {'A', 'D', 'E'},
'C': {'A', 'F'},
'D': {'B'},
'E': {'B', 'F'},
'F': {'C', 'E'}}
dfs(graph, 'A')
```
##### 4.1.3 深度优先搜索的代码总结和结果说明
上面的代码定义了一个深度优先搜索函数dfs,它以图和起始节点作为参数,使用递归的方式实现深度优先搜索。在示例代码中,以节点'A'作为起始节点进行深度优先搜索,输出结果为'A', 'B', 'D', 'E', 'F', 'C'。
#### 4.2 广度优先搜索
广度优先搜索(Breadth-First Search,BFS)是另一种用于遍历树或图的算法。不同于深度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先遍历完当前节点的所有相邻节点,再依次遍历这些相邻节点的相邻节点。
##### 4.2.1 广度优先搜索的基本原理
广度优先搜索的基本原理是从起始节点出发,先访问所有与起始节点相邻的节点,然后逐层向下遍历,直到找到目标节点或者遍历完整张图。
##### 4.2.2 广度优先搜索的代码实现(Java)
```java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BFS {
public void bfs(Map<String, List<String>> graph, String start) {
Queue<String> queue = new LinkedList<>();
Set<String> visited = new HashSet<>();
queue.add(start);
visited.add(start);
while (!queue.isEmpty()) {
String node = queue.poll();
System.out.println(node);
for (String neighbor : graph.get(node)) {
if (!visited.contains(neighbor)) {
queue.add(neighbor);
visited.add(neighbor);
}
}
}
}
// 示例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ap<String, List<String>> graph = new HashMap<>();
graph.put("A", Arrays.asList("B", "C"));
graph.put("B", Arrays.asList("A", "D", "E"));
graph.put("C", Arrays.asList("A", "F"));
graph.put("D", Arrays.asList("B"));
graph.put("E", Arrays.asList("B", "F"));
graph.put("F", Arrays.asList("C", "E"));
BFS bfs = new BFS();
bfs.bfs(graph, "A");
}
}
```
##### 4.2.3 广度优先搜索的代码总结和结果说明
上面的Java代码实现了广度优先搜索算法,以图和起始节点作为参数,在示例代码中以节点'A'作为起始节点进行广度优先搜索,输出结果为'A', 'B', 'C', 'D', 'E', 'F'。
## 第五章:最短路径算法
在图的算法中,最短路径算法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算法。最短路径算法的目标是在图中找到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这个最短路径可以通过边的权重来衡量,也可以通过顶点之间的距离或代价来衡量。
### 5.1 Dijkstra算法
Dijkstra算法是一种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即找到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不断更新顶点到源点的距离来逐步确定最短路径。
#### 算法步骤:
1. 创建一个辅助数组`dist[]`来记录源点到其他顶点的最短路径距离。
2. 初始化`dist[]`数组,将源点的距离设置为0,将其他顶点的距离设置为无穷大。
3. 创建一个集合`visited`来记录已经确定最短路径的顶点。
4. 在集合`visited`中选择一个距离源点最近的顶点,并标记该顶点为已访问。
5. 更新该顶点的邻居顶点的最短路径距离,如果经过当前顶点的路径距离比原来的路径距离更短,则更新邻居顶点的最短路径距离。
6. 重复步骤4和步骤5,直到所有顶点都被访问,或者没有可以访问的顶点为止。
下面是用Python实现的Dijkstra算法的示例代码:
```python
def dijkstra(graph, source):
# 初始化距离数组
dist = {vertex: float('inf') for vertex in graph}
dist[source] = 0
visited = set()
while len(visited) < len(graph):
# 在未访问的顶点中找到距离最小的顶点
min_dist = float('inf')
min_vertex = None
for vertex in graph:
if vertex not in visited and dist[vertex] < min_dist:
min_dist = dist[vertex]
min_vertex = vertex
visited.add(min_vertex)
# 更新邻居顶点的最短路径距离
for neighbor, weight in graph[min_vertex].items():
new_dist = dist[min_vertex] + weight
if new_dist < dist[neighbor]:
dist[neighbor] = new_dist
return dist
# 示例图
graph = {
'A': {'B': 5, 'C': 2},
'B': {'A': 5, 'C': 1, 'D': 3},
'C': {'A': 2, 'B': 1, 'D': 6},
'D': {'B': 3, 'C': 6}
}
source = 'A'
distances = dijkstra(graph, source)
for vertex, distance in distances.items():
print(f'Shortest distance from {source} to {vertex}: {distance}')
```
#### 结果说明:
以上代码演示了如何使用Dijkstra算法在给定图中找到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输出结果为源点A到其他顶点的最短路径距离。
### 5.2 Floyd-Warshall算法
Floyd-Warshall算法是一种解决图中所有顶点对之间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即找到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动态规划的方式逐步计算每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 算法步骤:
1. 创建一个二维数组`dist[][]`来记录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距离。
2. 初始化`dist[][]`数组,将已知的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设置为边的权重,将其他顶点对之间的距离设置为无穷大。
3. 对于每一个顶点k,遍历所有顶点对(i, j),如果顶点i和顶点j之间的距离大于顶点i和顶点k之间的距离加上顶点k和顶点j之间的距离,则更新顶点i和顶点j之间的距离。
4. 重复步骤3,直到所有顶点对的距离都被计算出来。
下面是用Python实现的Floyd-Warshall算法的示例代码:
```python
def floyd_warshall(graph):
# 初始化距离矩阵
dist = {i: {j: float('inf') for j in graph} for i in graph}
for i, weights in graph.items():
dist[i][i] = 0
for j, weight in weights.items():
dist[i][j] = weight
# 动态规划求解最短路径
vertices = list(graph.keys())
for k in vertices:
for i in vertices:
for j in vertices:
if dist[i][j] > dist[i][k] + dist[k][j]:
dist[i][j] = dist[i][k] + dist[k][j]
return dist
# 示例图
graph = {
'A': {'B': 5, 'C': 2},
'B': {'A': 5, 'C': 1, 'D': 3},
'C': {'A': 2, 'B': 1, 'D': 6},
'D': {'B': 3, 'C': 6}
}
distances = floyd_warshall(graph)
for i, row in distances.items():
for j, distance in row.items():
print(f'Shortest distance from {i} to {j}: {distance}')
```
#### 结果说明:
以上代码演示了如何使用Floyd-Warshall算法在给定图中找到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输出结果为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距离。
总结:第五章介绍了两种常用的最短路径算法,即Dijkstra算法和Floyd-Warshall算法。这些算法在解决图中最短路径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第六章:图的应用实例
## 6.1 图的应用场景
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图的应用场景:
1. 社交网络分析:通过图的基本操作和遍历算法,可以分析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关系、社群结构等信息,从而实现用户推荐、精准营销等功能。
2. 网络路由算法:图的最短路径算法可以应用在网络路由中,用于寻找两个网络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从而实现网络数据的快速传输。
3. 旅行商问题:图的遍历算法可以解决旅行商问题,即确定旅行商访问一系列城市的最短路径,从而实现旅行路线的优化。
4. 预测交通拥堵:通过分析城市道路网络中的拥堵情况,可以构建交通流动图,从而预测交通拥堵的发生和蔓延,实现交通管理和优化。
5. 网络安全分析:图的遍历算法可以应用在网络安全中,用于检测网络中的恶意行为和异常访问,从而实现网络安全的监控和预防。
## 6.2 实际案例分析
下面以一个实际案例,展示图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 场景描述
某物流公司有多个分布在不同城市的仓库,每个仓库存放着不同的货物,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在不同仓库之间进行货物调配。现在需要设计一个系统,可以根据仓库之间的距离和货物需求量,找到最优的调配方案,使得货物运输的总时间和成本最低。
### 解决方案
由于仓库与仓库之间的距离和货物需求量构成了一个图,可以使用图的最短路径算法来解决该问题。这里选择使用Dijkstra算法来求解最短路径。
#### 代码实现(Python)
```python
import sys
# 图的表示,使用邻接矩阵表示法
class Graph:
def __init__(self, vertices):
self.V = vertices
self.graph = [[0 for _ in range(vertices)] for _ in range(vertices)]
def min_distance(self, dist, spt_set):
min_dist = sys.maxsize
min_idx = -1
for v in range(self.V):
if dist[v] < min_dist and not spt_set[v]:
min_dist = dist[v]
min_idx = v
return min_idx
def dijkstra(self, src):
dist = [sys.maxsize] * self.V
dist[src] = 0
spt_set = [False] * self.V
for _ in range(self.V):
u = self.min_distance(dist, spt_set)
spt_set[u] = True
for v in range(self.V):
if (
self.graph[u][v] > 0
and not spt_set[v]
and dist[v] > dist[u] + self.graph[u][v]
):
dist[v] = dist[u] + self.graph[u][v]
return dist
# 主程序
def main():
g = Graph(6)
g.graph = [
[0, 2, 5, 0, 0, 0],
[2, 0, 4, 6, 0, 0],
[5, 4, 0, 3, 7, 0],
[0, 6, 3, 0, 2, 3],
[0, 0, 7, 2, 0, 3],
[0, 0, 0, 3, 3, 0],
]
src = 0
dist = g.dijkstra(src)
print("最优调配方案:")
for i in range(1, g.V):
print(f"仓库 {src} -> {i}: 最短距离为 {dist[i]}")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
#### 代码解析
1. 在上述代码中,首先定义了一个图的类`Graph`,其中`self.graph`采用邻接矩阵表示法来存储图的边界关系。
2. `min_distance`函数用于找到当前距离数组`dist`中的最小值对应的节点索引。
3. `dijkstra`函数实现了Dijkstra算法,求解从源节点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它使用一个距离数组`dist`来记录源节点到各个节点的最短距离,同时使用一个布尔数组`spt_set`来标记已找到最短路径的节点。
4. `main`函数中创建了一个`Graph`对象,并初始化图的边界关系。
5. 选择一个源节点,调用`dijkstra`函数来求解最短路径,并输出最优调配方案。
#### 结果说明
运行上述代码,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
最优调配方案:
仓库 0 -> 1: 最短距离为 2
仓库 0 -> 2: 最短距离为 5
仓库 0 -> 3: 最短距离为 8
仓库 0 -> 4: 最短距离为 10
仓库 0 -> 5: 最短距离为 11
```
以上结果表示从仓库0出发,到达其他仓库的最短距离与调配方案。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