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概念与应用:模式识别与无监督分类

需积分: 10 4 下载量 11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3.76MB PPT 举报
"基于分组的预测-第二章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一种在没有预先指定类别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数据集中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将数据点自动组织成不同群体或簇的过程。它是无监督学习的一种,主要用于发现数据集中的内在结构和模式。在基于分组的预测中,聚类分析被用来识别数据的自然聚类,从而为新数据点提供归属的参考。 2.1 聚类分析的概念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相似的数据对象聚集到同一类中,而将不相似的对象分配到不同的类。这涉及到两个关键要素:模式相似性的度量和聚类算法。模式相似性的度量是确定数据点之间相似程度的标准,而聚类算法则根据这些度量来构建和优化类别的划分。 2.2 模式相似性测度 模式相似性测度可以基于各种准则,如欧几里得距离、曼哈顿距离、余弦相似度等,用于计算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或相似度。选择合适的测度对于聚类结果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测度会捕捉数据的不同方面。 2.3 类的定义与类间距离 类是由相似数据点组成的集合,类间的距离通常用于评估不同类别的分离程度。类的定义和类间距离的选择影响着聚类的质量和解释性。 2.4 聚类算法 聚类算法有很多种,如层次聚类(包括凝聚型和分裂型)、K-means聚类、DBSCAN(基于密度的聚类)、谱聚类等。每种算法都有其适用场景和优缺点,需要根据数据特性来选择。 聚类分析在医疗领域中有广泛应用,比如在描述被同种疾病感染的病人数据集时,可以先对已知病人的数据进行聚类,形成代表不同类型病情的类别。之后,当有新的病人数据出现时,可以通过比较其特征与已知类别的相似性,来预测其可能属于哪一类,从而快速定位病情。 然而,聚类分析的有效性取决于多种因素。特征量的类型(如物理量、次序量、名义量)需适配于所选的聚类算法和问题背景。特征选取不当可能导致分类无效,例如特征选取不足可能会合并不同类别的模式,而特征选取过多则可能增加计算复杂度,影响分析结果。此外,量纲选取的合适性也是关键,确保所有特征在同一尺度上比较,否则可能会误导聚类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比如对动物进行分类,不同的特征选取将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例如,如果以是否为哺乳动物作为特征,羊、狗和猫会被归为一类;如果以是否生活在水中为特征,蓝鲨将单独成类,而其他陆地生物和水生生物则会根据相应的特征被分入各自的类别。因此,特征选取对于聚类分析的准确性和解释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