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Java实现ISODATA聚类算法

4星 · 超过85%的资源 需积分: 13 27 下载量 10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4 收藏 21KB TXT 举报
"isodata聚类算法代码,使用iris数据集" `isodata`算法是一种基于迭代的聚类方法,主要用于数据的分类。该算法结合了K-means与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两种聚类策略,既能处理凸形的聚类,也能处理非凸形或者存在噪声的数据集。以下将详细解释这段Java代码中的关键步骤和相关知识点。 首先,`dimen`变量表示数据集中的特征维度,这里是4,意味着每个样本有4个属性。`initCenterNum1`和`initCenterNum`定义了初始聚类中心的数量,`k`表示最终期望的聚类数量。`xitaN`, `xitaS`, `xitaC`是算法的参数,分别用于控制聚类过程中的阈值和迭代条件。`L`表示最小聚类元素个数,`I`是最大迭代次数。 代码中,`deta_i_j`是一个临时数组,可能用于存储不同点之间的距离。`diedai_time`可能表示迭代计数。`xitaj_ba`可能是一个距离相关的阈值,用于判断点是否属于某个聚类。`path`是数据文件的路径,`num`表示文件中的行数,`points`和`center`数组分别用于存储样本点和聚类中心。 接着,代码读取数据文件,并将每一行转化为一个`Point`对象。`Point`对象通常包含样本的各个特征值。`regionList`是一个存储数据行的列表,通过`listFileByRegionRow`方法获取。`for`循环遍历数据,创建`Point`对象并存储。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isodata`算法会执行以下步骤: 1. 初始化:随机选择一部分数据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 聚类分配:计算每个数据点到所有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聚类。 3. 更新聚类中心:根据当前聚类中的所有点重新计算聚类中心。 4. 判断停止条件:如果满足迭代次数限制`I`、聚类没有变化或达到其他预设条件,算法结束;否则返回步骤2。 在处理过程中,算法可能会涉及到以下操作: - 计算欧氏距离:在多维空间中,常用欧氏距离衡量两点间的相似度。 - 聚类合并:当两个聚类的密度接近时,可能会合并成一个聚类。 - 聚类分裂:如果发现一个聚类内部密度差异较大,可能会将其分裂为多个子聚类。 `isodata`算法适用于处理复杂形状的聚类,但它的性能和效果受参数设置的影响较大,需要根据具体数据集进行调整。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对参数进行多次尝试和优化,以获得最佳的聚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