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实现聚类算法详解:K均值与常用方法
7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918KB PDF 举报
"python实现聚类算法原理"
在机器学习领域,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数据集中的对象自动分组到不同的簇中,使得在同一簇内的对象彼此相似,而不同簇之间的对象差异较大。Python由于其丰富的科学计算库和易读的语法,成为实现聚类算法的首选语言之一。
聚类算法的特点在于它不需要预先知道数据的类别标签,而是通过分析数据的内在结构和相似性来创建类别。K-均值聚类是其中最著名的原型聚类算法,它将每个类别定义为其簇内所有点的均值,因此得名。在K-均值算法中,用户需要预先设定簇的数量K,然后通过迭代过程调整簇的分配和簇心,直到达到某种收敛条件或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
在度量样本间的属性相似性时,聚类算法需要处理有序属性(如数值型数据)和无序属性(如类别数据)。对于有序属性,通常使用明可夫斯基距离家族的方法,如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等;而对于无序属性,如颜色、性别等,常用的方法是范式距离(VDM),它将非数值属性转化为数值距离,便于计算。
聚类算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原型聚类:如K-均值、学习向量量化(LVQ)、高斯混合模型(GMM)等,它们基于数据点与原型(如簇心)的距离进行聚类。
2. 密度聚类:如DBSCAN、OPTICS等,这类算法依据数据点周围的密度来定义簇。
3. 层次聚类:包括凝聚型(Agglomerative)和分裂型(Divisive)两种,前者从单个数据点开始逐渐合并,后者从整体数据开始不断分裂。
K-均值算法的基本流程包括:
1. 初始化:选择K个初始簇心,通常是随机选取的数据点。
2. 分配样本:计算每个数据点与所有簇心的距离,将其分配到最近的簇。
3. 更新簇心:重新计算每个簇内所有点的均值,作为新的簇心。
4. 重复步骤2和3,直至簇心不再显著变化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K-均值聚类算法的一个经典例子是西瓜分类,通过分析西瓜的各种属性(如重量、颜色、纹理等)来划分不同类型的西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Python的科学计算库,如NumPy和scikit-learn,来高效地实现算法并评估聚类效果。
Python提供了一个强大且易于上手的环境,用于实现和理解聚类算法的原理。无论是数据分析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数据科学家,都能通过Python快速构建聚类模型,从而挖掘数据中的隐藏模式和结构。
2018-05-16 上传
2018-07-23 上传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2023-07-12 上传
2023-01-30 上传
2022-09-24 上传
weixin_38564085
- 粉丝: 5
- 资源: 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