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下肢助力机器人:感知系统与应用突破

0 下载量 8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299KB PDF 举报
可穿戴型下肢助力机器人感知系统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可穿戴型下肢助力机器人作为辅助型康复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类机器人旨在通过智能化的设计,帮助那些需要增强下肢运动能力或进行康复治疗的人群。它们通常配备在髋关节和膝关节处的伺服电机,通过监测用户的关节角度和速度,实现与人体的协同运动,减轻运动负荷。 引言部分介绍了可穿戴型下肢助力机器人的基本工作原理,即通过集成传感器技术,如肌电信号检测(Electromyography, EMG)来捕捉用户运动意图。日本筑波大学的HAL(Hybrid Assistive Limb)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BLE-EX(Berkeley Lower Extremity Exoskeleton)是早期的代表作品。然而,现有的解决方案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依赖直接皮肤接触的EMG传感器可能导致穿戴不适,易受汗水和传感器安装质量的影响,这在长期使用和精确控制方面存在问题。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一种新型的感知系统,该系统不再单纯依赖肌电信号,而是着重于通过获取人体下肢和机器人外骨骼之间的接触力信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这种系统不仅能够实时感知用户与外骨骼的交互,还能结合关节角度信息,实现对外骨骼的智能控制,从而提供更加精准和舒适的助力。 助力机器人系统的核心组件包括: 1. 机械部分:这是外骨骼的基础,包括髋关节和膝关节的伺服电机驱动器,以及与之相连的支架结构,确保机器人能够适应人体运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撑。 2. 传感部分:新型的感知系统可能采用多种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力觉传感器或者集成的惯性测量单元(IMU),以替代直接的肌电信号,减少对外部环境的敏感度,并提供更精确的力反馈。 3. 控制系统:这是一个关键环节,负责处理传感器数据,通过算法分析用户运动模式和需求,调整外骨骼的助力参数,如助力大小和方向,以实现自然且个性化的协作运动。 总结来说,这项研究旨在提升可穿戴型下肢助力机器人的舒适度和效能,通过优化感知系统,减少对外部条件的依赖,提供更加精准和人性化的助力体验,为康复治疗和日常生活中的运动辅助打开新的可能性。未来的研究将着重于提高系统集成度、耐用性和用户界面,以推动这一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