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视角:Protege在不同环境中的本体创作工作流比较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2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09 收藏 1.02MB PDF 举报
"将本体创作工作流程与 Protege 进行比较:在实验室、教程和“狂野”中-研究论文" 这篇研究论文探讨了本体工程工具,特别是 Protege,在不同创作环境中的使用情况,包括实验室、教程和实际应用("狂野"环境)中的实践。本体工程通常面临一个挑战,即缺乏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工具往往由特定需求驱动,导致其应用范围受限。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分析中级用户到专家用户的多种任务类型,来理解本体工程师的工作模式。 研究设置了三个不同的场景,旨在揭示专业知识连续性、任务类型(自由形式或规定性)以及创作地点(实验室、教程或独立工作)如何影响工具的使用。实验室环境通常提供了一个受控的研究空间,教程则关注教育和指导,而"狂野"环境反映了真实的、无监督的工作情况。研究者通过这些环境收集数据,以减少单一用户研究带来的有效性威胁。 尽管在不同环境下存在特定的工作流程,但研究发现所有这些工作流程都有一套核心的共通流程。这表明,无论在哪个环境中,本体工程师都需要进行类似的任务,如概念建模、关系定义、验证和修订等。基于这些发现,研究者提出了针对本体工程工具的实用建议,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用户的工作流程,从而提高工具的采纳率和实用性。 论文的标签包括“Empirical studies”(实证研究)、“Ontologies”(本体)、“usability”(可用性)、“semantic web”(语义网)、“authoring tools”(创作工具)和“engineering”(工程),表明它集中探讨了这些领域的交叉点,尤其是本体工程工具的用户体验和实际效用。 通过深入分析本体工程师的创作模式,研究者期望为工具开发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便创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本体工程工具,促进工具在各种环境中的广泛应用。这可能包括增强工具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任务类型,提供更好的支持以帮助不同经验水平的用户,以及优化工具在不受监控环境下的性能和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