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实现图的深度与广度优先遍历算法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需积分: 40 12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6
6
收藏 2KB TXT 举报
本篇代码是用C语言实现的图的深度优先遍历(Depth First Search, DFS)和广度优先遍历(Breadth First Search, BFS)算法。首先,我们定义了两个结构体:`vnode`用于表示图中的节点,包含节点数据和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Queue`则是一个队列,用于在BFS中实现节点的层次访问。
程序的核心部分包括以下几个函数:
1. `InitQueue()`:初始化队列,将队列的前端和后端都设为NULL。
2. `QueueEmpty()`:检查队列是否为空,通过比较前端和后端指针来判断。
3. `EnQueue()`:向队列末尾添加元素,采用循环索引避免数组溢出。
4. `DeQueue()`:从队列头部取出元素并返回,更新队列前端。
5. `creat()`:函数用于创建图,输入节点数量n和边的数量e。这里采用了邻接表的形式存储图,对于每条边,分别在起点和终点添加双向链表,以便于遍历。
6. `DFS()` 和 `BFS()`:这两个函数分别是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遍历的实现。DFS遍历时,通常从一个起始节点开始,递归地访问所有可达的节点。BFS则是逐层访问节点,先访问距离起点最近的节点,再逐渐扩展到更远的节点。
在`DFS`中,代码会先打印节点的编号,然后遍历当前节点的所有邻接节点,直到没有未访问过的节点为止。这体现了深度优先搜索的特点,即深入一条路径直到不能再前进,再转向其他路径。
在`BFS`部分,代码使用了队列来保持节点的顺序,从起点开始,先访问队列的第一个节点(距离起点最近的节点),再将其相邻节点加入队列,形成逐层遍历的结构。这种方式确保了最先访问的是最短路径上的节点。
这段代码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工具,帮助学习者理解和实现图的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遍历算法,这对于理解和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中的图论问题非常有帮助,比如寻找最短路径、连通性分析等。理解这些基本的遍历策略是数据结构和算法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05-07 上传
2023-11-20 上传
2023-05-10 上传
2023-12-06 上传
2023-04-28 上传
2023-06-12 上传
Meyaoo
- 粉丝: 43
- 资源: 3
最新资源
- 探索数据转换实验平台在设备装置中的应用
- 使用git-log-to-tikz.py将Git日志转换为TIKZ图形
- 小栗子源码2.9.3版本发布
- 使用Tinder-Hack-Client实现Tinder API交互
- Android Studio新模板:个性化Material Design导航抽屉
- React API分页模块:数据获取与页面管理
- C语言实现顺序表的动态分配方法
-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固溶体催化剂制备技术揭秘
- VS2013环境下tinyxml库的32位与64位编译指南
- 网易云歌词情感分析系统实现与架构
- React应用展示GitHub用户详细信息及项目分析
- LayUI2.1.6帮助文档API功能详解
- 全栈开发实现的chatgpt应用可打包小程序/H5/App
- C++实现顺序表的动态内存分配技术
- Java制作水果格斗游戏:策略与随机性的结合
- 基于若依框架的后台管理系统开发实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