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实现图的深度与广度优先遍历算法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需积分: 40 130 下载量 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6 6 收藏 2KB TXT 举报
本篇代码是用C语言实现的图的深度优先遍历(Depth First Search, DFS)和广度优先遍历(Breadth First Search, BFS)算法。首先,我们定义了两个结构体:`vnode`用于表示图中的节点,包含节点数据和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Queue`则是一个队列,用于在BFS中实现节点的层次访问。 程序的核心部分包括以下几个函数: 1. `InitQueue()`:初始化队列,将队列的前端和后端都设为NULL。 2. `QueueEmpty()`:检查队列是否为空,通过比较前端和后端指针来判断。 3. `EnQueue()`:向队列末尾添加元素,采用循环索引避免数组溢出。 4. `DeQueue()`:从队列头部取出元素并返回,更新队列前端。 5. `creat()`:函数用于创建图,输入节点数量n和边的数量e。这里采用了邻接表的形式存储图,对于每条边,分别在起点和终点添加双向链表,以便于遍历。 6. `DFS()` 和 `BFS()`:这两个函数分别是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遍历的实现。DFS遍历时,通常从一个起始节点开始,递归地访问所有可达的节点。BFS则是逐层访问节点,先访问距离起点最近的节点,再逐渐扩展到更远的节点。 在`DFS`中,代码会先打印节点的编号,然后遍历当前节点的所有邻接节点,直到没有未访问过的节点为止。这体现了深度优先搜索的特点,即深入一条路径直到不能再前进,再转向其他路径。 在`BFS`部分,代码使用了队列来保持节点的顺序,从起点开始,先访问队列的第一个节点(距离起点最近的节点),再将其相邻节点加入队列,形成逐层遍历的结构。这种方式确保了最先访问的是最短路径上的节点。 这段代码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工具,帮助学习者理解和实现图的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遍历算法,这对于理解和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中的图论问题非常有帮助,比如寻找最短路径、连通性分析等。理解这些基本的遍历策略是数据结构和算法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