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黄淮重灾区暴雨过程的MM5模拟与分析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2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818KB PDF 举报
2006年7月3日,黄淮地区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暴雨过程,该论文通过对地面和高空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包括全省自动站逐时风场资料、MM5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深入探讨了此次暴雨的成因和特征。研究发现,暴雨主要由高空低涡前部强大的西南暖湿急流与地面生成的中气旋共同作用引发。切变线两侧的大气层结不稳定是促进此次短时暴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临沂市,低空切变线上的中β尺度气旋向东移动起到了关键作用。 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这次暴雨是在特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的产物,这使得通过数值预报可以预估暴雨的集中影响时段,从而提高短时暴雨的预报准确性和提前量。卫星云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覆盖范围,雷达回波探测能力强,而自动站资料则具有实时性和灵活性,这些都为临近预警预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助于减少暴雨带来的经济损失。 论文关键词包括“大暴雨”、“气旋”和“模拟”,表明研究重点在于理解并模拟这种极端天气事件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气象技术来提升短时暴雨的预报能力。该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和防范类似暴雨事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体现了气象科学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关键作用。这篇论文为黄淮地区的暴雨气候学研究提供了一次详尽的案例分析和模型验证,对于提升区域气象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