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层次结构:Cache-主存关系与虚拟存储器解析

需积分: 50 2 下载量 16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0 收藏 2.06MB PPT 举报
"比较对法中每组块数与所需硬件的关系-计算机系统结构存储层次" 在计算机系统结构中,存储层次是一个关键的设计理念,旨在平衡性能、容量和成本。存储层次结构通常包括高速缓存(Cache)、主存(主存储器)和辅存(如硬盘)。本章主要探讨了存储器层次结构的基本概念、访存局部性原理以及Cache-主存层次结构。 访存局部性原理是设计存储层次结构的基础,它包括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时间局部性指出,一旦某个数据被访问,它在不久后可能会再次被访问。空间局部性则表明,如果一个位置的数据被访问,其相邻的数据也有可能会被访问。这种规律使得设计者可以预测并优化数据访问模式,提高存储系统的效率。 早期的存储器系统中,主存和辅存是分开管理的,信息传递需要通过运算器,并且用户需要直接处理主辅存之间的调度。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主存-辅存层次结构,目的是解决存储容量问题。这一层次通过操作系统自动调度信息,硬件进行地址变换,使得对用户来说,主存和辅存的交互变得透明。信息传输以页或段为单位,页的大小固定,而段的大小可变,允许更灵活的数据组织。 进一步优化存储性能,引入了Cache-主存层次结构。Cache作为一个高速小容量的存储,位于CPU和主存之间,用于存放最近频繁访问的数据。当CPU需要数据时,首先查找Cache,如果找到(命中),则快速完成访问;若未找到(失效),则从主存中获取,并可能将数据写回Cache。这种设计显著减少了CPU等待数据的时间,提高了系统性能。由于Cache的存取速度接近CPU,整个存储体系的性能得以提升,同时,由于Cache的存在,主存的容量和价格问题得以缓解。 比较对法中的每组块数与所需硬件的关系体现在Cache的设计上。Cache被划分为多个块,每个块包含一定数量的字节。块的大小会影响Cache的命中率和替换策略。例如,较小的块可以提高空间局部性的利用,但可能导致更多的替换操作;较大的块可以减少替换次数,但可能降低时间局部性的利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块大小是优化Cache性能的关键,需要考虑到硬件的限制,如地址线的数量、Cache的容量以及替换算法的复杂性。 计算机系统结构中的存储层次设计是基于访存局部性原理,通过Cache、主存和辅存的多层次配合,实现高效、大容量的存储。每层存储器的性能、容量和价格都有所不同,而块的大小和数量是优化存储层次性能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硬件的需求和整体系统的性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