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H-FABP基因PCR-RFLP多态性研究及遗传变异分析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5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388KB PDF 举报
该研究论文于2004年发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第7期,主要探讨了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的PCR-RFLP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作者庞卫军等人对包括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内江猪、荣昌猪、汉江黑猪、汉白猪、八眉猪和野猪在内的八个猪种进行了基因检测,共涉及265头猪。研究目标是分析这些猪种在Hinf I、HaeⅢ和Msp I三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位点上的遗传变异。 在Hinf I-RFLP位点上,发现所有猪种及野猪都存在遗传多态性,特别是等位基因H的频率显示出显著差异,范围从0.1167到0.9375。值得注意的是,汉江黑猪和野猪的等位基因频率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这些猪种可能存在非随机遗传现象。其他猪种如杜洛克猪、长白猪、内江猪和荣昌猪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则保持在平衡状态,但具有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大白猪、八眉猪、汉江黑猪、汉白猪和野猪表现为低度多态性,而杜洛克猪、长白猪、内江猪和荣昌猪则属于中度多态性。 在HaeⅢ和Msp I-RFLP位点上,仅有内江猪、荣昌猪、汉江黑猪和八眉猪表现出单态性,即这些猪种在这些特定的遗传标记位点上没有遗传多样性。这些结果对于理解不同猪种间的遗传差异以及可能影响肉质品质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H-FABP基因的遗传变异可能与猪的心脏脂肪酸含量有关,这对于猪的育种选择和品质改良具有潜在价值。由于猪肌内脂肪含量与猪肉的风味、多汁性和嫩度密切相关,通过选择具有适宜H-FABP基因变异的猪种,可以在保持高瘦肉率的同时,改善猪肉的品质。此外,研究还强调了我国地方猪种在肉质上的优势可能与H-FABP基因的遗传特性紧密相关。 总结来说,这篇论文提供了一种实用的分子标记方法来研究猪种间的遗传差异,并为优化猪肉品质和遗传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