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形式下的模式识别:参数估计与聚类算法详解

需积分: 10 2 下载量 13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6 收藏 14.74MB PPT 举报
在模式识别领域,尤其是统计学习方法中,迭代形式的计算公式对于理解和支持复杂的分类和聚类过程至关重要。从Sergios Theodoridis和K.Koutroumbas的《模式识别》一书中引用的资料来看,迭代方法常常用于优化模型参数,如支持向量机(SVM)中的核函数参数或者神经网络中的权重更新。 迭代过程中,我们通常定义一些关键的变量来描述算法的运作机制: 1. 初始聚类中心个数(可能不等于c):这代表了初始时建立的类别数量,是模型构建的基础。 2. 每类中允许的最少模式数目:这是为了保证每个类别具有足够的数据支持,防止过拟合或欠拟合。 3. 类内各分量分布的距离标准差上界:这个参数控制了决策边界与数据点的紧密度,较小的值可能导致更复杂的边界,而较大的值则会偏向简单模型。 4. 两类中心间的最小距离下界:这是一个阈值,用来确保类别之间的区分度,防止误分类。 5. 在每次迭代中可以合并的类的最多对数:这限制了每一步更新时可以考虑合并的类别对,有助于控制算法的复杂度。 6. 允许的最多迭代次数:设定一个上限是为了避免陷入局部最优或无限循环,保证算法的收敛性。 在模式识别的训练阶段,例如使用 Fisher 分类器或基于梯度下降的方法,我们首先会用训练样本来求解权向量。这些向量决定了分类决策的方向。对于多类问题,不仅限于二分类情况,可以通过扩展一次准则函数和梯度下降方法进行处理,但重点在于感知器训练算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模型不存在不确定区域,决策边界更为明确。 在训练过程中,算法会通过不断的迭代调整参数,直到找到最佳的决策规则或聚类结构。具体步骤包括:将样本映射到特征空间,然后寻找每个子区域的界面(也就是分类或聚类边界),接着构造判别函数,确定其结构(如线性或非线性)以及参数。最后,新来的待识别模式会被输入到训练好的判别函数中,根据其返回的结果进行分类。 因此,理解并掌握迭代计算形式及其相关参数的含义,是进行模式识别任务中的关键技能,它直接影响到模型的性能和效率。同时,这本书还强调了分类函数结构、参数选择以及迭代算法的实施策略,这些都是模式识别算法设计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