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斜特厚煤层开采:煤岩体动力学变形失稳分析

0 下载量 4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639KB PDF 举报
"急斜特厚煤层开采扰动区(MDZ)煤岩体动力学变形失稳过程分析"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急斜特厚煤层的开采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到复杂的地质力学问题,尤其是对于 Mining Disturbed Zone (MDZ) 内的煤岩动力学灾害控制。该研究结合了现场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 AE)技术和光学钻孔影像(Borehole Optical Image, BOI)技术,深入探讨了在乌鲁木齐矿区急斜特厚煤层开采中的动力学灾害防治。 通过AE和BOI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人员能够实时监测煤岩体在开采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他们发现,急斜煤层深部煤岩破裂与变形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初始压密阶段、破裂萌生阶段、破裂加速阶段、整体破坏阶段和能量急剧释放阶段。这些阶段揭示了煤岩体从稳定到失稳的演变规律,为预测和防止动力学灾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MDZ内,煤岩体的局部动态演化特征明显。由于局部应力畸变,煤岩体的整体结构可能出现失稳,从而引发灾害。这表明开采深度、煤岩体本身的物理特性(如禀赋性)、顶底板的夹持作用以及应力分布的非对称性都是导致煤岩体变形破坏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动力学灾害的发生。 具体来说,开采深度的增加会加剧煤岩体的应力状态,导致其结构更易发生破坏。煤岩体的禀赋性差异则会影响其抵抗破裂的能力,某些区域可能更易于形成应力集中点,促进破裂的发生。顶底板的夹持结构在控制煤岩体稳定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夹持力不均匀,可能导致局部应力异常,进而触发动力学灾害。最后,应力非对称效应通常与开采方向和地层构造有关,可能导致煤岩体内部应力分布的不平衡,从而加剧了动力学灾害的风险。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理解,研究者可以建立更精确的动力学灾害预测模型,为急斜特厚煤层的安全开采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煤岩体的动态变化,可以提前预警潜在的灾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和效率。因此,这项研究对于改善急斜特厚煤层开采条件下的安全管理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