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的驼峰头部平面优化设计方法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2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532KB PDF 举报
现代化驼峰头部平面设计方法的优化(1986年)是一篇发表在《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第2期的重要论文,作者秦作睿主要探讨了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的驼峰设计流程。该研究聚焦于利用计算机模拟、动态规划、近似计算以及自动建模等先进技术,解决驼峰头部平面设计中的效率和精度问题。 首先,作者强调了计算机在驼峰设计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输入少量参数,如股道数和道岔号码,计算机可以智能地构建出合理的平面图模式,精确计算控制点坐标,并能生成具有实际比例尺的平面图纸。这种方法相较于传统手动设计,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论文指出,驼峰头部平面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峰高和纵断面设计的效果,以及驼峰自动化操作的顺畅程度。设计时需考虑的原则包括:峰顶至难行线的距离要短,道岔和曲线附加阻力的差异要小,溜行车辆的共同走行路径应最短。然而,当时的驼峰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平面设计与纵断面设计的分离,平面图类型受限于标准模板,以及对于不同股道数量的适应性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秦作睿的研究提出了一种优化方法,即通过计算机将驼峰平面和纵断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和验证。这种方法利用动态规划的高效策略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同时通过自动建模技术,避免了人为经验带来的局限性。整个设计过程由通用计算机程序自动化完成,减少了人为干预,提高了设计的标准化和准确性。 此外,文中特别提到,通过这种优化方法,设计人员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设计出不同股道数量的平面图,突破了以往的限制,尤其对于大型编组站的特殊需求,提供了重要的设计可能性。同时,通过精确计算和优化主要控制角度,确保了平面图的优化性能和设计的合理性。 这篇论文在1986年提出了一个创新的驼峰头部平面设计思路,引入了现代科技手段,不仅提升了设计效率,还提升了设计质量,为铁路运输系统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